关于重视提高中小学教材插画质量的建议
2021-07-14
农工党党员、厦门理工学院外语学院熊娟博士反映:
教材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育人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小学教材中的插画所具备的“具象化的形象”往往比“充斥着逻辑的文字”更能给青少年儿童留下深刻印象,在其建立“人”的基本形象、建立“人与人的关系的外化形象”、建立“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具化形象”等方面,具有见微知著、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重大影响,具备教学辅助、语文训练、审美教育、人格养成等多重功能。然而,近年来,教材插画频频出现问题。对此,各大媒体时有报道,如“小学课本“丑得让人哭”缺乏工匠精神”(《新京报》)“小学语文教材插图频频出错”(新浪教育)等,引起了社会热议。当前中小学教材插画的问题有: 1. 插画质量良莠不齐,审美意识“精神污染” 总体而言,语文教材的插画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科目教材,特别是部编版数学教材的插画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形成了“精神污染”。一是在构图和色彩上审美性不足,画面人物过多、封面色调较为阴暗、色彩饱和度太高;二是在人物动物形象上,眉眼间距过大、身体比例不协调、精神风貌不佳的插图大量存在;三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使设计手段多样化,大量的图片叠加、渐变、对老旧照片的反复使用和不当处理等,影响了插图的质量。 2. 插画审美风格单一西化,中华艺术“传统断层” 目前教材插画的整体风格,过于突出所谓“童真”感,一味采用西化的卡通漫画式风格,虽在教材风格年轻化、现代化上进行了探索,但也造成了中华绘画艺术在教材插画领域的让位和断层。传统的中国国画、水墨画等绘画风格,除了在部分语文教材的篇章插图中有所保留外,基本全面让位于西化的卡通和漫画风格,极其不利于全面的美术育人和中华艺术传统的传承。 3. 科学严谨性不足,频出“知识误导” 教材插图无论是表现时间、空间还是动态或静态的人物、事物,都有科学性要求。如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地域特征等知识表达和图像图表展示,都应遵循准确、客观、真实等科学性原则,而现有各版教材频频出现对科学性标准掌握不严的现象。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插图中,杜甫家的书架上都是装订成册的书,参照《中国古典文献学》,装订成册的图书约出现在唐末五代,流行于宋元时期,插图缺乏考证、不符合历史事实。 4. 意识形态把控不严,形成“思想漏洞” 部分教材插画对意识形态的把控不严,忽视意识形态的问题。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插图红军战士的表情过于夸张甚至丑陋,有损红军形象。又如,教材插图中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别刻板印象,数学教材插图中以城市为背景的插图多于以乡村为背景的插图,没有满足城乡学生的不同需要;教科书中插图中的女性形象多以母亲、妻子的形象出现,职业则多为教师、护士,容易形成对女性的职业和社会角色固化,不利于青少年儿童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几方面。 一是对教材插画的重要作用意识不足。2019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指出“语言文字规范,插图质量高,图文配合得当,可读性强。”但是对于插图质量究竟为何,如何保障教材插画的质量,没有提出更为具体的标准与要求。教材出版社对书籍装帧普遍不够重视,缺乏整体的思维和包装意识。 二是教材插画创作过度市场化。部分教材出版社不再采用名家创作或出版社的全职插图画家,而是随意将插画创作转包给他人,通过压缩成本、层层收割,实现利益最大化,导致缺乏市场竞争,质量低劣教材数量增多。 三是教材插画审查机制存在问题。对于教材插画的审查与选用缺乏明确的规定,同时教材数量增多,版本多样化,审查环节压力骤然增大,造成审查松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核国家课程教材和其他按规定纳入审核范围的教材,而对于非国家规划教材的审查则几乎下放给出版社自行审查,特别是针对教材插画的审查,更没有细化的、可执行的质量标准与规章制度。 教材插画问题,“举轻若重”、非同小可,是重新树立中小学教育科学性、思想性、审美性的重要问题,也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素养培育\提高文化自信的的重要环节。为此建议: 一、启动教材插图育人工程项目,从政策上进行规划和支持 一方面要将教材插图建设提升到和内容建设同样的高度,将此项工作写入教育部的工作计划,将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审查委员会和专家库的建设、教材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等工作纳入教育部工作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项目的方式,对教材插画队伍建设、教材插画专业培训、教材插画科学研究、教材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给予出版社、高校和相关从业人员资金支持。 二、制定教材插画质量标准、明确审查选用制度 制定教材插画质量标准、明确评议选用制度,是提高教材插图质量的关键。要组织专家学家从科学性、审美性、意识形态、图片质量四个方面,明确、细化关于教材插画质量的统一性全国标准,并向出版社和社会公布,使得教材插画的创作、审查和选用有章可循。各学科教材插画的选用应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美学素养,与美术课、艺术欣赏课程有机相接;应积极调动有美术专业人士的力量,公开征稿,公平选用,从长远的角度为教材插画质量的提高提供远远不断的动力;要完善公开投稿-专家审查-出版社选用的流程,改变现有的以成本和利润为导向、出版社行政领导拍板的审查选用制度。 三、成立教材插画审查委员会和专家库 将教材内容和插画的最终审查权收归国家。在现有的国家教材委员会下设立插画审核委员会和专家库,扩充专家库数量、完善专家库结构、提升专家库专业性,将艺术学科、各专业学科专家学者、出版社编辑、政府工作部门工作人员均纳入专家库,根据教材插画质量标准和评议选用机制,每一幅教材插画均从科学性、审美性、意识形态、图片质量四个方面进行审查审核。 四、建立全国中小学教材插画大数据平台 建立全国中小学教材插画大数据平台,是提高教材插图质量的技术手段。建立官方的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对现有教材中已出现的包括插图的错误全面意见征集;参照学术论文的投稿审稿体系,建立集投稿、评审、遴选为一体的全国中小学教材插画数据平台,根据学科、年级、主题/篇目,建立子库,每个子库由经典画作库与动态投稿库组成。经典画作库由名家大师的经典图像画作组成,动态投稿库由作者自由投稿。通过此平台,作者可以自由投稿,专家可以开展审核工作,出版社可在通过审核的插画中自由选用,既保证了插图的国家导向、审美性与质量,也给予了出版社一定选择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