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风险防控,规范赛事有序发展的建议
2021-07-14
农工党党员、集美大学体育学院郑志强教授反映:
5月22日,甘肃白银景泰县马拉松越野比赛172人参赛,途中遭遇突发极端天气, 最终包括多名知名运动员在内的共21人失温遇难,造成近年最大“体坛悲剧”。5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压实体育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原定于23日举办的莫干山越野跑挑战赛紧急取消。24日浙江省暂停中长跑和越野赛有关赛事活动举办。此次越野跑事故无疑将对国内越野跑甚至体育赛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甘肃白银越野马拉松事故的具体原因尚在调查中,但从现有的政府部门、赛事组织者和参赛运动员等各方反馈的情况来看,这起事件不是单一原因所致,更多是气象灾害和人为疏忽的叠加。当地气候的多变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人为的疏忽和侥幸也是重要原因。体育比赛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运动员通过不断挑战自身极限来展现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这是高危运动被许多人热衷的原因。如近年广泛开展并深受百姓喜爱的马拉松呈现井喷状况,2019年在中国境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累计参赛人次712.56万。越野跑因其更加充满了未知、变幻和挑战,这几年逐渐成为跑者继城市马拉松过后进阶选择,2018年参赛者接近50万人次。但体育项目多,风险多样;参与筹办主体多,安全协同难度大以及极端天气环境等不可控因素,使体育比赛风险的复杂性严峻性始终较高。游泳、滑雪、潜水、攀岩等都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研究数据表明,近年参加马拉松的运动员平均5万人里面就有1个死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吸取此次事故教训,增强做好赛事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避免一刀切的简单粗暴管理方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赛事产品,我们建议如下: 一、 各地应因地制宜,完善具体赛事管理条例。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了《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赛事的申办,组织和监管等都进行了规定。但体育比赛的多样性使其只是宏观管理,如其中第十五条“(二)配置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场地、器材和设施;(三)落实医疗、卫生、食品、交通、安全保卫、生态保护等相关措施”,具体什么场地需要什么器材设施,何种赛事需要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在此制度中是难以穷举的。各地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制订各自的赛事管理实施细则。特别应加强体育部门与信息部门,气象部门、公安部门和医疗部门的合作,对赛事的项目、线路、参赛资质、急救力量、路况和天气进行细化和相关预案演练完善,形成“安全第一、防控结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赛事举办新态势, 特别对各地的标志性赛事应完善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系统,保障气象预警信息的最快时间发布, 二、 推行赛事的绩效评估。现有各地举办赛事层出不穷,但在表面热闹的背后,各赛事均可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之处,也曾经出过几起维权事件。建议对于获得公共财政资金支持的赛事必须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并通过“白名单”和“黑名单”等方式向社会公布。一方面增加赛事举办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使公众可以鉴别和评价赛事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升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 推行赛事的风险分级制度。不同赛事的风险水平各不相同,其所需要的安保投入也不宜一刀切。比如越野马拉松比城市马拉松的风险水平要高得多,翼装飞行和一般的低空飞行也不可同日而语。就厦门而言,除了马拉松,还举办国际铁人三项、帆船比赛,其挑战难度和危险性也不低,特别是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气的影响应予以重视。体育管理部门和协会应统筹协调制定各地不同赛事的风险等级,并做好风险提示工作,对高等级风险赛事要求更规范的安保措施。 四、 加强各级协会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近年各种赛事的迅速增加,专业人才特别是赛事风险防控人才明显不足。未来应该在各专业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着力培养此类人才,并通过后续教育等不断加强比赛风险防控内容。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加强赛事风险防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五、 完善赛事招标工作。杜绝低价中标情况,在招标条款中增加更多赛事安全方面的指标,包括风险防控成本单列,专款专用等,提升招标单位在赛事风险防控的门槛。 六、 加强赛事风险意识教育。在大中小学和群体、竞体活动中普及日常体育风险防范教育,开展应对极端情况的赛事演练,提高公民体育素养和全社会规避体育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做好赛事风险预防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组织调度、人员、技术和物资准备。针对运动员应开展赛前风险评估活动,筛除风险意识差的运动员参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