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进第三方中试平台建设破解生物
医药和制品成果转化瓶颈的建议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逐步推进,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正迸发出勃勃生机。通过对该产业的大力投资与政策扶持,已在全国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与高新技术企业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产品的持续创新和迭代升级是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构建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体系和机制尤为必要。
生物医药和制品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包含三个主要的技术环节:实验室研究阶段、中试技术研究阶段和产业化技术研究阶段。其中,中试技术研究主要解决技术的工程化,即:如何以生产型的设备,重现实验室研究阶段所形成的科研成果,验证其技术的可行性,并以此确定可实现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线的建设方案。开展中试技术研发需要具备装备条件、团队条件和研发经验,我国绝大部分科研人员不具备独立开展这项工作的能力,导致其多年研究的科研成果只能以论文的形式存在。根据央广网报道,目前我国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率一直停留在5%左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5%-30%,中级技术研发能力缺乏问题是制约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领域实验室成果转化的关键瓶颈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高新领域,开展第三方中试平台建设,实现场所条件、设备条件和中试人才团队的系统化配备,并配套外向型运营模式,将所形成的中试技术研发能力向整个行业开放共享,能够大幅度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和风险,显著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是破解生物医药和制品成果转化瓶颈的重要途径。
为此建议:
1.集中力量支持优势平台尽快做大做强。优秀的第三方中试平台需要同时具备场所条件、设备条件、技术实力、人才团队、体制机制、运营水平等核心要素,实现平台的可持续运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就决定了第三方中试平台不宜采用“遍地开花”式的建设方式,而应结合各地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和优势领域,发挥生物医药园区产业集中、科研力量强、管理服务水平高的优势,建设重点中试平台。比如开展海洋药物、森林生物资源、高原药物的提炼加工或发展传统药材深加工、提纯和科学研究平台。深圳、厦门等生物医药产业可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检验、重组蛋白质药物、疫苗等优势平台。科技、医保、医疗管理等部门引导平台与研发机构、医疗机构融合发展,延伸和扩展技术服务范围,促进技术创新和平台对外服务模式创新,并增强对外服务功能,树立高度的服务精神。在若干个生物医药产业较为集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产业园区开展第三方中试平台建设试点。
2.建立不依赖财政资金长期支持的可持续运行模式。国外技术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常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科研人员出技术,专业机构出资,并搭团队,机构陪跑到公司上市。二是申请政府的资金做研究,然后进孵化器,再找专业机构出资,明显提高产业化技术研发的成功率和速度,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系统化服务,降低成果转化的成本和风险。我国可发挥高新板(京交所)、创业板的融资平台功能,通过创业引导、上市指导、招股说明等,吸引科研人员持股入股、风险投资、私募资金等重点关注,形成对中试平台的资金支持,引导建立高效的“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机制,以服务升级促进产业创新。通过专项资金引导推动服务升级和产业创新,引导第三方中试平台探索建立“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机制,实现产业、学术、科研、成果转化、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协同合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协同化模式和市场化机制帮助创新创业主体解决服务、设备、专家、技术、资金、政策等创新痛点问题,为生物医药和制品产业的创新发展建立新的模式,培育一批专业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
3.组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联盟,建立产业化技术的协同攻关模式。通过专项资金引导和顶层设计,推动优势第三方中试平台与孵化平台、产业化平台、文献资源服务平台等其他平台开展合作,盘活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形成平台间的优势互补和上下游衔接,通过导入优秀平台的运营模式,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联盟,形成网络化的技术成果转移体系,开展产业化技术的接力式攻关,发挥协作协同效应,提高各平台装备的利用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促进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流通。
(信息科技支部党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王金坑,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洪专,医药港支部党员、厦门特宝生物公司副总经理陈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