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大武夷朱熹文化旅游研学圈”的建议
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中,有4项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是其中之一。10月12日,武夷山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名单。然而,长期以来,武夷山的自然风景作为主要旅游景点被广大游客熟知,但是文化资源却少有涉猎。相反的,目前国内大多数优质文化旅游资源都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包括同样作为“双世遗”的其他三座名山:泰山主打“孔子小天下处、封禅文化、平安文化”、庐山突出“李白庐山瀑布文化、白鹿洞书院文化、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峨眉山乐山表现佛教文化等。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批复》(国函〔2021〕105号)也指出:“全面加强武夷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国家公园也要调查人文资源、文物保护,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功能区划时也有科教游憩区(《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GB/T 39736-2020)。另一方面,武夷山面临着互联网时代旧的旅游出行模式没落,以及山岳型景区的转型升级。传统自然旅游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多样化旅游体验。使得武夷山文化旅游近年来始终难以与黄山、泰山等其他名山大川比肩,急需增加新的文化内涵。
朱熹是儒学大家,也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代表人物。其开创的学派世称“闽学”。朱熹一生主要活动轨迹都在福建,无论是三明尤溪(出生地)、武夷山(讲学地)、厦门同安(初仕地),都留有许多朱熹的遗迹。朱熹文化成为福建有别于国内其它各地的一个文化特色,是福建的历史文化贡献。建议予以开发,重现闽学风采,增加福建旅游的文化深度。
建议:
一、构建“大武夷朱熹文化旅游研学圈”
从原有武夷山的范畴扩大,开展朱熹文化的发展规划、课题调研、资源普查,调查整理和开发福建省的朱熹文化资源。鼓励朱熹文化申请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注重武夷山朱熹文化的形象宣传。可以参考庐山周边开发的白鹿洞书院、花径(白居易)、浔阳楼(宋江)、琵琶楼(白居易)、锁江楼等文化资源。维护和推广武夷山附近的朱熹纪念馆、朱熹故里、紫阳楼、朱子社仓、兴贤书院等朱熹文化景点。延伸武夷山文化旅游的内涵,增加游客的旅游日期和消费能力。
二、重建回复朱熹文化资源
一是参照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等中国四大书院的修复经验,修复武夷山紫阳书院,并作为福建朱熹文化研究交流的主阵地,长期开展活动,打造书院品牌。
二是修缮朱熹活动遗迹。目前处于关闭状态的厦门同安县衙旧址朱子书院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厦门翔安小盈岭朱熹“同民安”石坊、板辕石、安乐村塔等资源,都应加以修缮保护。
三、开发朱熹文化旅游线路
将武夷山朱熹文化资源与三明尤溪朱熹公园、紫阳公园;莆田仙游文昌阁(会心书院);厦门同安县衙朱子书院、孔庙、“同民安”石坊;福州永泰朱熹题字石刻等相结合,形成“大武夷朱熹文化旅游线路”,结合清新山水文化、福建茶文化、陶瓷文化、闽派医药养生文化、戏曲文化,形成内涵丰富、体验获得感强的深度文旅线路。
四、发展朱熹文化研学
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朱熹文化研学基地正好是福建的一张名片。可以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将朱熹文化纳入中小学研学计划,让福建的中小学生通过朱熹文化更了解省情。依据教育部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制定中小学生朱熹文化研学方案,推荐福建的中小学进行朱熹文化研学。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朱熹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鼓励企业和机构开发朱熹文化研学基地和研学方案。争取让朱熹文化研学旅行基地成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或全国研学旅行实验区。
(湖里区综合支部党员、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厦门市高层次人才、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创新创业导师、厦门景格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