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字体大小【】 【】 【
积极稳妥依法有序发展好农村电商的建议
2022-01-21

积极稳妥依法有序发展好农村电商的建议

 

近来,农村电子商务持续升温,成为中央和部门层面多个文件的高频词。2015年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农村蕴藏的巨大的生产、消费潜力和创新潜力,帮助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缩小数字鸿沟,帮助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同步小康。据阿里巴巴统计,截至2020年 6 月 30 日,全国淘宝村数量已经达到了 5425 个,相比 2019 年的 4310 个增加了 1115 个。2020年全国有1756个淘宝镇、淘宝村集群有118个、超大型淘宝村集群有8个。其中,浙江、广东两省的淘宝村数量均超过千个,浙江淘宝村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紧跟随后的是广东以及江苏。这些淘宝村和淘宝镇的网店实现交易规模已超过万亿人民币。亿元村占淘宝村总数的13%左右,在广东甚至出现了首个销售额破百亿的淘宝村。2021年全国淘宝村数量突破7000大关达到7023个。整个2019财年,阿里巴巴的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而农村淘宝市场的贡献值便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

除了阿里集团的淘宝村,更多的电商平台也开始关注农村,苏宁、京东、拼多多等都在农村布局设点。农村传统商贸企业,如邮政、供销、“万村千乡”企业等也由线下到线上。中国邮政已上线10万个服务站点。阿里已经在21个省份建立109个县级服务中心,在4247个村建立了农村服务点。京东已完成700个县级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了约12万个乡村推广员。

但各地在发展农村电商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将发展淘宝村作为“三农”工作的主阵地,通过提供财政资金、场地等,支持淘宝进驻。淘宝村是阿里集团的创造,根据阿里研究院对“淘宝村“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以村为单元。销售规模: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千万以上;网商规模: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100家,或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而一个乡镇或街道的淘宝村大于或等于3个,即为“淘宝镇”。可以看出,想要成为“淘宝村”,必须要是全村均是比较活跃,基本是依靠淘宝卖货为一项事业了,并且基本考量的是数量。当大多数农村群众商品的经营销售都依赖于淘宝这一平台后,就产生了对淘宝平台的依赖。在农村电商中,“淘宝村”成了代名词,也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农村电商的首选。阿里集团先吃螃蟹的创新行为随着时间推移反而可能成了独家垄断,至今还没有出现“苏宁村”“京东村”“拼多多村”等名称;政府支持新业态发展很有必要,但过于偏向“淘宝”,也会在有意无意中对其他平台和渠道形成排斥。对“淘宝”的垄断做法地方政府没有约束和监管,反而给予支持倡导,各地省、市和县政府给农村淘宝专项的财政补贴,甚至提供免费运营场地,出现了争当淘宝“村小二”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市场竞争,也背离了政府的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责任。

二是低价竞争伤害农民利益的情况。电商的特点就是商品性能和价格的透明公开。由于农村品的自然属性,其品质不是凭外观可以认定的,但农产品的季节性、地域差异型造成品质、口感呈现多样化,还需要更多的消费体验,特别是生产外观、品质基本相同的农产品的不同的“淘宝村”,能吸引消费者的最后就靠价格战。这就难免造成低价竞争,竞相压价,形成亏本赚吆喝的情况,损害了农民利益。而淘宝平台仍可以从中获得销售抽成。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地方政府反而无能为力。特别是每年的“双十一”是卖家竞相压价的重要时期,又是农产品收成和加工品的销售旺季,面对过度的低价竞争,很容易形成亏损,影响农民一整年的收入。浙江首个淘宝村温州市永嘉县桥下镇西岙村的利润就从5年内从30%下降到5%。

三是没有注重产业与地方特色。淘宝村得到了政府在资金和场地的支持,自然也吸引了本地农民和大量外来店家入驻,但经营的并非本地农产品,而是大量的服装鞋帽和其他轻工业品。根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沿海六省拥有全国近九成的淘宝村,经营的产品品种大多是服装、鞋业、箱包、家具等行业,网商销售的集中度非常高。农民的收入就是场地出租和包装、物流等,虽然也活跃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就业,但很难彰显地方特色,难以建立自身品牌,形成对农业的支撑。一些地方的农产品销售难、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

四是重量轻质。网络大潮下,如何寻找定位、如何抓好内涵与质量,成为电商发展的必然课题。在农村电商发展中,定位不准、盲目扩张,搞规模化上线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淘宝村”为例,大规模上线大众化农产品,一方面销售量不高,另一方面,“成本+快递”的模式压缩了利润空间。有些所谓的“淘宝村”以刷单方式完成政府设定的成交量指标,发展流于形式,让人疲于应付。

电商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渠道,也应该市场化、法制化、特色化的平台。随着国家对电商平台的发展扶持与监管并重,更要求农村电商也要加强规范化建设,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加强特色、发展内涵。

为此建议:

一、要切实支持和鼓励农村电商。要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展对农民经营电商的技能培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百万英才计划;在物流上,要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和单位及电商、快递企业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物流体系,鼓励多站合一、服务同网,降低农村上网和物流成本,切实让农民通过电商经营获益。

二、建立各电商平台平等参与良性竞争的机制。要对各合法电商平台一视同仁,在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上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条件,建立扶持措施评估机制,对得到政府扶持但没有发挥好作用、有垄断行为的要坚决纠正整改,停止相关的补助。要防止个别头部平台企业纯粹以数量来颁授“XX村”对农村电商发展的误导,农业农村部和商务部可以对各地农村电商经营状况进行考评,建立以经营业绩、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情况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模式,颁发不同等级“电商示范村”,建立有进有退、良性竞争、规范发展的电商格局。

三、防止过度竞争价贱商农。要加强对农产品销售市场和价格的保护,适时干预各种电商节庆的促销行为,防止虚构原价打折、低于成本销售等不正当行为。完善对平台服务收费比例和方式的监管和适度干预,曝光过高服务费对农民收益的伤害案例。

四、强化内涵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电商。农业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仍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地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重要的产业依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淘宝村的主营产品与地方资源联系更为紧密。如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的绿松石手工艺制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的银饰、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郭店村的社火道具、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的牡丹画等。吉林淘宝村的特色产品主要为大豆、食用菌、黑木耳等农产品,这都对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农村电商要存在和介入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将发挥农村电商优势与发展特色产业、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对发挥农业龙头作用、销售当地农产品为主的电商平台和店家给予表彰奖励。

五、打造农村电商品牌。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地政策、资源、资金、物流等基本发展条件,重视产品的提档升级,要抓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要实施品牌战略,做好农业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注册认定,丰富文化内涵与时尚结合,打造品牌体系,形成优势农产品商标集群。

 

(农工党厦门市委秘书长 杨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