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字体大小【】 【】 【
限制“盲盒经济”无序发展 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2022-01-21

限制“盲盒经济”无序发展 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近来,“盲盒”一词逐渐流行,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盲盒经济”,诞生了大体量的上市公司。最早的盲盒销售的是不同样式的玩偶,消费者不知道会买到哪一款,全凭运气,通常买到不值钱的大路货,小概率会买到限量版,而限量版可以转手卖出高价。这种营销模式又被其他行业模仿,向宠物、餐饮、美妆、旅游等领域发展,成为所谓的“盲盒经济”。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在香港上市后一度创下千亿市值(但如今其市值较巅峰时蒸发已近一半),沪深股市甚至出现了盲盒经济板块,截至2021年9月14日收盘,流通市值781.6亿元,成份股包括金运激光(300220.SZ)、奥飞娱乐(002292.SZ)、顺网科技(300113.SZ)、高乐股份(002348.SZ)、元隆雅图(002878.SZ)、新北洋(002376.SZ)、潮宏基(002345.SZ)、邦宝益智(603398.SZ)、芒果超媒(300413.SZ)、壹网壹创(300792.SZ)等。

  “盲盒经济”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并有发作蔓延之势。但“盲盒经济”却存在诸多问题,其营销模式中商品真实性难以鉴别、消费维权的缺失等问题,都使“盲盒经济”游走在法律边缘。

  首先,盲盒销售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九条规定,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购买盲盒的消费者既然不知道到底会买到什么东西,甚至大多数盲盒并没有公示抽取各款式的概率,知情权自然无从谈起。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保护消费者权利尤为不利,商家不管在盲盒中装入什么,消费者都只能被动接受。盲盒销售就是剥夺了消费者的鉴别和挑选的权利。

  其次,盲盒销售充分利用了人性的赌博心态,是一种类似彩票的销售模式。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购买盲盒,就是因为有小概率会买到高价格的限量版。这种类似赌博或买彩票的购买行为,给人带来刺激感,让部分消费者投入甚至沉迷其中,其中主要是年轻消费者,不少还是中小学生。商家利用这种心理,拉抬限量版的市场需求,就能销售出大量的低价值产品。而消费者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购买到的,只能是大量重复的、 没有什么价值的商品。“盲盒”这种类似开彩票的购买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私彩无异,而彩票只能由国家指定单位发行销售,不许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实际上是打了一个违法的擦边球。。

  第三,盲盒销售无助于产业创新和产品升级,只能销售出大量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如上所述,盲盒销售所借助的,是人们的赌博心态和买彩票心理,所以,商家并不需要在产品研发上花多大力气,而只需要在购买流程和二级市场上不停制造惊喜让人上瘾,只要让一款款的限量版持续受人追捧,商家就能重复销售出大量的盲盒。这使得盲盒经济成为消费者和商家的博弈,商家凭借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可以持续收取消费者的智商税。在这过程中,这种消费行为只是满足部分消费者的获得感和赌博心态,既没有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也没有为社会创造出优质丰富的消费品。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但显然不应该提倡。

  第四,盲盒销售模式的推广,将带来更多的不良社会后果。由于玩偶销售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产品都想采用盲盒模式销售。这些产品营销的主要理念,仍然是利用消费者的中彩票心态,让消费者上瘾。同时,消费者由于事先不知道商品具体为何物,遇到消费纠纷,容易造成投诉无门的状况。

  综上,盲盒经济的扩大,对于营造全社会的健康消费理念和创新生态不利,同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果,理应得到适当的限制和规范。相关部门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盲盒销售作出明确规定。具体建议:

  一、加强《消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明确维护和尊重消费者知情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宗旨,商家不得利用信息不对称地位,采用模糊、隐瞒、改变商品信息等方式来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为防止所谓盲盒经济无序扩大,有关部门应及时整理消费案例,作出消费警示,同时表明政府执法部门的立场,不放任盲盒销售模式在经济领域扩张蔓延,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二、对盲盒进行必要限制。制定“盲盒”商品销售的规则,要求商家提供的同一批盲盒商品必须具有相同的规格、性能、质量和价格,并向消费者明示;制定盲盒商品退货规则。规定商家不得以“售出概不退换”为由拒绝消费者退换货,应按照《消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落实商品退换货规则。对存在违法和投诉较多的企业进行约谈,要求其限期作出改进。同时,对于消费者的盲盒消费投诉,有关部门应积极接受并作出处理。 

 

(经济一支部党员、厦门市发改委一级主任科员许鹭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