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农工党党员先贤谱——顾一尘
2021-05-19
顾一尘(1907—1963),又名金治、宝锟,别署慧痴、痴寅,籍贯福建泉州,著名画家、诗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福建省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科副主任、国画组组长。 顾一尘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顾藻荫为清邑庠生,以教书为业。顾一尘自幼随父学习,后又师从翁逊甫攻诗文。1921—1925年,入读泉州中学,以总分全校第二名毕业并留校任教。1928年赴上海艺术大学,师从国画大师潘天寿。1929年因父丧肄业回闽,此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并致力于现代国画、新文人画创作,先后执教于泉州中学、厦门慈勤女子中学、泉州昭昧国学专修学校、安海养正中学、泉州昭昧中学、南安成功中学、集美中学、厦门市立中学(厦门一中)、厦门女子中学、厦门二中等校。1958年,调入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后任福建工艺美专绘画科副主任、国画组组长。 顾一尘以画名世,成就最为突出。幼时常以临摹图片画册为乐,才华初露。十三岁就能绘制画稿供人刺绣,获其父好友器重,常借名人真迹供其临摹并加指点。1926年,出版《丛画合集》。就读上海艺术大学时,画作入选上海美协画展及《问菊轩画集》。作品多次刊登于《艺风》杂志,并入选全国性美展。1935年、1936年各有五幅作品入选艺风社第二、三届美展;1936年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1947年《美术年鉴》评价他的艺术成就:“其画风崇创造、重内容、主革新,倡‘中国画的二重表现’,开文人画一新途径。” 1947年《美术年鉴》介绍顾一尘 新中国成立后,顾一尘更焕发热情,创作大量优秀作品,如《千斤溏》《红遍大千》《百花齐放》等作品反映新时代气息,讴歌新时代生活。 作品《燕子》《金鱼》等50年代入选全国美展,巨幅画作《南国归鸿》《红梅》分别陈列于厦门华侨大厦、南普陀。 顾一尘作品《燕子》 顾一尘作品《金鱼》 1959年,应邀赴京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作画。 1959年顾一尘(左)与画家石延陵为人民大会堂设计图案 1960年,作为福建省美术界代表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2年福建省美协举办罗晓帆、顾一尘、宋省予花鸟画联合画展,顾一尘有20幅作品参展。1984年福建省美术馆为李耕、陈子奋、宋省予、石延陵和顾一尘举办五人遗作展,充分肯定其艺术成就。 顾一尘汲取石涛、八大山人、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诸名家笔墨意韵,其中虚谷的高超洒脱对他影响最大。他不囿成法、博采众长、自成一格。作品构图别致、状物传情,色淡而质显、笔简而意浓,造型准确生动、意境清新高远。顾一尘于山水之外,尤擅花鸟,所画的柳燕最为传神精绝。 顾一尘作品《秋山图》 顾一尘作品《柳燕》 他注重中国画的理论总结,不断探索艺术规律,对福建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他力倡中国画的“二重表现”,提出“高明的画家,同时应该是高明的诗人”等创见。顾一尘重视写生和生活积累,他住鼓浪屿宿舍时,经常于晨光微明就到菽庄花园写生,观察燕子动态,伫立良久不舍离开。 顾一尘诗画兼擅,诗文感情真挚、风格逸丽。1926年,顾一尘组织桂花吟社,1928年开始新诗创作,并在《民钟报》《江声报》等发表,多首诗作入选《泉州古今诗选》《泉州千家诗》,也有诗歌理论的研究,著有《论象征诗》等。曾主编《晚星》文刊,辑有《四月集》。解放前多有进步文章在《星星》副刊发表,如《野葵》歌颂默默工作者。散文诗《燕子·外四章》原刊于解放前《明日文艺》,1979年收录于《榕树文学丛刊》,1981年重载于《厦门文艺》。诗文集《惑中集》《春天的寂寞》大多在文革中散失。 顾一尘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执教过美术、语文、生物、地理等多门课程,教一科、精一科,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厦门分会理事。顾一尘兼通英文、日文,能用英语朗诵莎士比亚剧作台词。对佛学、史学也有深入研究,曾师从于弘一法师,交谊深厚。弘一法师为顾一尘诗集题写《饮翠庐题记》。顾一尘诗作《赠弘一上人》,洒脱清新、超然物外。其诗曰:“水月清姿迴出尘,奇僧奇佛亦奇人。灵根悟彻千般梦,慧业修成万里身。法雨化沾雷霹雳,诗心炼就月华新。挥毫腕底天花落,海宇共钦健笔真。” 顾一尘以“一尘不染”自勉,淡泊明志、不事张扬、认真踏实。据他绘画科学生回忆,顾一尘讲课简明清晰,重视教学示范,讲明要点后便让学生围在身旁,看他现场示范。他备课认真细致,每堂课前都为全班同学准备人手一份的范图与步骤图,全班13人,就要13份。为了教好学生,他要多付出数倍甚至十几倍的精力和时间,深受学生敬重。 顾一尘1957年加入农工党,曾任第二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志》《泉州市志》皆有入传。
(组织处根据文件档案、网络资料综合整理,顾一尘之子顾东白先生提供照片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