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农工党党员先贤谱——庄大勇
2021-07-16
庄大勇(1921—2019),籍贯福建泉州,社会活动家,农工党厦门市委原名誉主委、专职副主委。 1937—1942年,庄大勇在泉州培元中学、福建学院学习;1942—1946年先后任教仙游枫江职中、南安南星中学;1946—1949年任泉州日报编辑;1950—1953年历任泉州晦鸣中学教员、总务主任、教务主任、代校长,期间于1951年4月至8月在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学习;1953年4月至8月任农工党福建省委干部;1953年9月起从事厦门农工党党务工作,历任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专职副主委等职,1992年退休。 2005年11月庄大勇出席纪念卢嘉锡诞辰九十周年书画展 2017年11月农工党省市领导看望庄大勇 1953年,经农工党福建省委指派,庄大勇到农工党厦门工委工作,参与筹建农工党厦门市委,兼筹建农工党省属漳州支部。在漳州工作期间,为方便工作、节约经费,他租住一间无人居住的破旧平房开展工作,小屋被人称作“鬼屋”,党员劝他赶紧搬离,他随手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居鬼屋,干工作,浩然气,何惧鬼作恶!”众人为之叹服。为发展龙溪专区医院院长加入农工党,他以“三顾茅庐”的精神,七次拜访才得以见面,直到第十一次登门,院长在统战部部长的鼓励和他耐心细致的工作下,终于明确了农工党的性质、任务、作用,欣然申请加入,他为此总结出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八字经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制订了组织发展实施方案,吸收了一批厦门中上层知名人士入党,为农工党厦门市委的建立发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文革期间,民主党派遭受冲击,被迫停止活动,他千方百计关心鼓励党员,共度难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开始恢复组织,工作千头万绪,庄大勇独立承担起调查厦门一百多名农工党党员状况的艰巨任务,白天一家一户走访,了解每名党员文革中的经历及工作生活现状,晚上则通宵达旦整理资料综合分析。他全面掌握党员被错划右派及文革期间遭受迫害情况,全力协助党和政府落实政策,先后为81位党员的冤假错案以及财物被查抄、房屋被挤占、子女受牵连不能升学就业等问题奔走呼吁,最终一一得到落实解决。1980年,他远在菲律宾的兄长去世,遗嘱要求把一半骨灰送回故乡安葬,侄子托友人把骨灰带到广州,并电告他前往接回,而当时正值他紧张筹备文革后首次党员代表大会,他强忍悲伤放弃广州之行,确保了农工党厦门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如期召开,心里却一直深深埋藏着不能实现兄长叶落归根夙愿的遗憾和歉疚。 庄大勇非常关心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为党派工作作出巨大贡献。他撰写的《医德医风调查及建议》《为知识分子创造工作大环境》《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实现居者有其屋》以及《为贯彻落实<意见>进言》的市政协大会发言等,被有关单位采纳并实施,产生较大影响。他协调创办前进业余学校、前进海外中医进修班,组建前进中医药、妇幼保健、优生优育、水产养殖技术、畜禽养殖技术等咨询服务站,服务群众成效斐然,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工作中的庄大勇 庄大勇1950年加入农工党,曾任农工党福建省委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农工党厦门市委第二至四届委员,第五至七届副主委,第八至十一届名誉主委,以及厦门市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至八届常委兼副秘书长;庄大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同共产党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的亲密朋友。他曾说过:“共产党把民主党派作为知己,我理应‘士为知己者死’。”因此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挫折,他信念坚定、始终如一,投身多党合作事业矢志不渝,为农工党厦门地方组织的建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深受广大农工党党员的爱戴和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