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健康城市建设
2009-09-07
我市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健康城市建设 2009年9月5日《厦门日报》刊登了我委专职副主委陈育斌在市政协关于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专题协商会议上的发言: 努力弥补薄弱环节 陈育斌(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厦门市委会副主委):改革开放31年来,厦门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很大成绩,但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建议加强以下工作:着力加强食品卫生和安全,将重点放在农村、工地和大型聚餐场所。大力改善交通和空气环境质量,继续大力改善公车交通状况,鼓励出行公交化和非机动车化,严格监管机动车尾气,坚决淘汰尾气超标的车辆。实施市民健康行为干预行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和环境整治,建议加快农村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和医技人员培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年内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达标卫生室。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尽快建立完善市、区、镇(街道)三级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成立厦门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建设健康城市 厦门已有初步设想 商报讯(记者 吴斯婷)建设健康城市,厦门老百姓最关心的控烟、控酒、空气质量、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将首先得到解决。记者从昨日的市政协常委会获悉,我市对建设健康城市已有了初步设想。 今年市“两会”期间,农工党界别在政协大会发言时建议把建设“健康城市”作为厦门发展的新目标。昨日上午,第十一届市政协举行第15次常委会,围绕“把建设健康城市作为厦门发展的新目标”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市政府秘书长许明耀作了情况通报。他说,从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可行性来看,厦门具有建设健康城市较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但建设健康城市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全国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国家还没有正式颁布统一的指标体系。 许明耀说,目前,市政府对建设健康城市有了初步的设想。前期要充分调研,根据国内其他城市的试点情况,结合厦门实际,对厦门建设健康城市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不足进行充分论证,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提交市委研究决定。同时,要制定我市建设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还要制定我市建设健康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根据目前我市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城市管理问题(如控烟、控酒、空气质量、饮用水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和建设健康城市的基本要求,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提出阶段行动目标和工作计划,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力争通过2年努力,解决涉及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环境质量有所提高,饮食饮水卫生更有保障,健康行为更为普及,人均期望寿命值进一步提高。 控盐勺限油壶帮你降压降脂 商报讯(记者 吴斯婷)许多市民的健康知识来源于医药广告和促销讲座。 除了缺乏健康知识以外,厦门市民也没有普遍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根据市疾控中心发布的2008年厦门市民疾病死因,恶性肿瘤居死因首位,达31%,死亡率最高的前5种癌症是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和肠癌,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变,这跟厦门市民饮食中的高盐、高油习惯有关。 农工党市委建议,加强对市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针对市民高盐、高油的生活习惯,可发放控盐勺和限油壶,降低市民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 厦门施政新目标:“健康城市” 小到炒菜放多少油盐,大到空气质量指标,都将成为政府着力关注的问题 本报讯(记者 杜世成 实习生 陈舒)几年后,你可能会发现:做菜不再放那么多油和盐了,公共场所都禁烟了,家里的慢性病人有社区跟踪护理了,街上看不到“黑尾巴”了——日日好空气,天天好心情,时时健康生活。 我市已确立打造“健康城市”,它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计划,将进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小到市民炒菜放多少油盐,大到空气质量指标,都将成为政府着力关注的问题。 昨日,市政协常委会议围绕着建设“健康城市”的议题协商议政。市政协常委、民主党派和政协专委会在会上建言献策。 市政协主席陈修茂说,建设“健康城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精神,要大力推进,市政协将进一步整理论证,形成市政协建议案,提交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国炎说,把“健康城市”纳入我市新一轮发展框架之中,更有利于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申报,循序渐进,绝不流于形式,不给市民添麻烦。 市政府秘书长许明耀通报了我市建设“健康城市”的设想。他说,我市将组织强有力的调研班子,根据国内“健康城市”试点开展的情况,充分论证。参照创建文明城市的机构框架,成立建设“健康城市”的工作班子,全力推动。 同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城市12个方面338项指标,我市将根据实际进行归类和细化。组建专家组,负责“健康城市”研究和技术支持。在这基础上制定我市建设“健康城市”的方案和指标体系、评估体系。 根据目前市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城市管理问题,如控烟、控酒,空气质量、饮用水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以及建设“健康城市”的基本要求,我市将提出建设“健康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提出本届政府的行动目标和工作计划,并把它写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 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取得明显效果——环境质量有所提高,饮食饮水卫生更有保障,健康行为更为普及,人均期望寿命值更高。 他说,还要使“健康城市”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目标,成为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共同参与。 【建议】 给市民发控油勺 农工党市委建议实施市民健康行为的干预行动,针对市民中油、盐食用量偏高的问题,向市民发放限油壶和控盐勺,引导市民健康烹调习惯,降低高血压、高血脂风险。 他们说:“我市死亡率最高的五种癌症,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病变,这都与市民饮食中高盐、高油习惯有关。” 厦提出建设“健康城市”新目标
怎样做更“健康”? 本报记者深入调查优势与不足 台海网9月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文 张向阳/图)“健康城市”,将是厦门发展的新目标。上周五,厦门市政协常委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协商议政。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国炎在会上表示,厦门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将逐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重点解决市民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发展。 对许多市民来说,健康城市是一个新概念。健康城市到底有哪些标准,厦门在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厦门建设健康城市的出路在哪里?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解读:健康城市的十块“硬骨头” 健康城市到底是什么概念,有什么标准?很多市民可能会想,估计就是医疗卫生方面的要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城市标准,健康城市的内容包括以下十项:1.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2.为市民提供可靠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3.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5.能使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健康行为的权力;9.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由此可见,健康城市的概念比“医疗卫生”要大得多,更包括环境、能源、文化、教育乃至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这十个标准,个个是“硬骨头”,啃下它们,我们要做什么呢? 调查:优势: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完善 市政协课题组、市卫生局和农工党厦门市委经调研认为,厦门建设健康城市很有必要,也很有优势。解放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厦门在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具有较好的建设“健康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群众基础: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总分第一名。厦门已建立了比较完善、水平较高的医疗卫生体系,率先在全国实现“全民医保”,率先实现三级医院整合社区医疗中心,2008年社区接诊人数比上年增长一倍;全市儿童免疫接种率99.74%,人口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成绩,都为健康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足:不少民生指标还有差距 市政协课题组调研后提出,根据健康城市的评估标准,厦门在民生方面的一些项目还存在差距,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不足之处包括:空气质量下降,在全国全省的排名不断下降,形势不容乐观;饮用水、地表水环境和海域水环境方面,厦门市区主要溪流、湖库环境水质量均不达标,形势也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问题还时有发生;此外诸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规定禁烟的公共场所抽查合格率、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控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福利机构床位、精神病病人监护率等指标都偏低或不尽理想(详见附表)。市民对卫生服务、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工党厦门市委经调研提出,厦门农村医疗水平和环境卫生仍有待改善。全市现有291个行政村卫生所,按照有关部门的计划,到2010年之前,将有78所村卫生所能达到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标准。即便如此,达标率也只有25%。在环境卫生方面,前几年市区两级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农村改厕,但由于后续资金跟不上,许多农村公厕缺乏管理,仅翔安区的600座公厕就有200座无人管理,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和致病源。 官说:建设工作10多个部门都有份 厦门市政府秘书长许明耀说,建设健康城市的激励机制,实际上是一个政府的承诺,强调的是远期的目标。市政府将牵头搭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机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文明办、发改、规划、财政、建设、卫生、药监、体育、交通、市政园林、环保、公安、文化、教育、宣传等市直部门和各区政府,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另外还将组建一个由科研院所、高校、相关单位及人大、政协等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负责调研和技术支持工作。 建议:实施市民健康行为干预 农工党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陈育斌提出,厦门市民普遍存在盐、油摄入量偏高的问题,应实施市民健康行为干预行动,向市民发放控盐勺和限油壶,引导市民在烹调中控制盐和油的摄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风险。针对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运动三大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为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开展综合干预,在社区组建居民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指导居民开展慢性病康复保健。 应按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定比例投入文体设施建设。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并出台相关的法规或政策,加以引导、规范和保护。对新建住宅区,应按要求配套建设相应面积的体育场地,否则不予验收。应大力宣传烟草的危害,加强公共场所禁烟工作。 立场:四个方面着手 发展健康产业 农工党党员杨军提出,在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中,厦门可着力发展健康产业,结合城市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可着重在休闲旅游、体育用品和医疗器械制造业、开发赛事资源、医疗服务产业四个方面下工夫。 杨军表示,发展健康产业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的方法。现在各国均在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比如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相比之下,中国只有约5%。 厦门建设健康城市,离不开健康产业的支撑,反过来,建设健康城市又可以促进市民的健康消费,从而带动健康产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