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福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建议
2018-12-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生态廊道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能够连接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类型,作为联结生态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动植物的迁移通道,为自然资源和生物栖息地提供保护。 当前,随着城市发展,填海造地、农业垦殖及高速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生物栖息地之间的廊道常被破坏,自然景观破碎化,生态连通性降低,物种隔离并孤岛化,基因交流困难,迁移率下降,死亡率增加,生物基因库和物种自然选择受到影响。 福建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福建还地处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众多鸟类尤其是迁徙候鸟的重要繁殖栖息地、越冬场所和中途停歇地。 福建省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具有较好的生态基础,但也面临生态破坏的危险。伴随经济发展,福建省形成了“两纵两横”和“三纵六横”的铁路网,公路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已有和在建的机场多个。这些都加剧了林地破碎化程度,生态连通性降低。交通线会显著增大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阻力,使迁移难度大大增强,不利于物种的交流和扩散。当生态廊道与交通线交叉时,其交叉区域会形成生态断裂点,生物难以跨越,动物因车辆撞击引起的死亡数量和概率非常高。因此,构建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迁移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刻不容缓。 广州市在都会区范围内建设了区域生态廊道、组团生态廊道和城市绿道,深圳市则设立一级、二级生态廊道和基本生态控制线,这些都为我省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供了借鉴。 建议如下: 1. 省环保厅牵头成立生态廊道建设领导小组。由生态专家组成规划团队,以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全省生态廊道建设,科学管理。 2. 深入调查福建省各自然保护区,各生态系统生物状况,确立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情况,识别生态源地斑块,识别动物的源间连接廊道,设计构建全省分级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3. 促进设计各生态区之间最小成本的生态廊道,关注廊道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构建中小型生物、大中型生物、海岸线水鸟、哺乳类、两栖爬行类等动物的迁徙通道。依托山体、水库、海岸带等自然区域,构建林地、草地、湿地等类型的生态廊道。 4. 促进福州、厦门、泉州等大城市的生态廊道的规划与构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原生态为原则,控制组团隔离廊道内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人工景观美化。各相邻城市组团间均有大型生态斑块或组团隔离廊道予以隔离,保障城市区域生态安全。 5. 促进全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保护核心斑块,规划建设暂时栖息地,加快修复生态断裂点。 根据专家建议,我省可建设基于自然保护区的“两心六核、三纵四横”的生态网络框架。 “两心”为: 闽江源-君子峰-龙栖山核心,戴云山-东湖尖-木兰溪源核心。 “六核”是: 武夷山绿核,梅花山绿核,梁野山绿核,雄江绿核,天宝岩绿核和茫荡山绿核。 “三纵”即: 西部廊道,接武夷山绿核、闽江源-君子峰-龙栖山核心和梁野山绿核,其中,闽江源-君子峰-龙栖山核心和梁野山绿核间的生态廊道以汀江滨水廊道为主。 中部廊道,连接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茫荡山绿核、天宝岩绿核、梅花山绿核和梁野山绿核,其中,白马山和茫荡山绿核间的廊道以松溪、建溪滨水廊道为主,茫荡山绿核和天宝岩绿核间的生态廊道以沙溪、西溪滨水廊道为主,其余部分廊道为河流支流滨水廊道。 东部廊道,连接杨梅洲大鲵自然保护区、古田人工湖、雄江绿核、戴云山-东湖尖-木兰溪源绿核、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和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其中,部分廊道为河流滨水廊道。 (4)“四横”为: 武夷山绿核至太姥山杨家溪生态廊道。富屯溪-闽江滨水廊道。闽江源-君子峰-龙栖山核心至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廊道,下段廊道为西溪-晋江滨水廊道。汀江源至九龙江红树林与河口湿地生态廊道,下段为船场溪-九龙江滨水廊道。 6.特别关注加快修复生态断裂点,加快建设供生物通行、迁徙的地下通道、隧道和天桥等,恢复和维持比较高的景观连通性,促进生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正常流通。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振基 思明区教育支部 张映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