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7年第二期
字体大小【】 【】 【
【文苑漫步】“杜甫草堂”漫忆
2007-04-10
    不久前,妻旅游回来,带来两张“杜甫草堂”的照片,使我忆起十几年前访“杜甫草堂”的一番情景。
    那时我是乘开会前的时间去的,乘不到公交车,一路急步如跑,边走边问:“杜甫草堂在哪里?”一路问了好几个人都答不上来。我心生疑惑:这么出名的地方,当地人怎么不知道?后来才得知,“杜甫草堂”已建成了公园,周围已拥挤着一大片民房,当地人多叫公园的名字,不叫“杜甫草堂”。我摸到公园后门,从后门入,来个“倒参观”,也无心看其它景点,直奔“草堂”。
    “草堂”不是“茅屋”,是座仿草顶而建的亭子,亭内立一石碑,上书“杜甫草堂”四个楷书大字。这里是不是杜甫茅屋的原址,已没人说得清楚了!旁边有座仿古建筑的轩房,空空如也,有些冷清。稀拉的几个人,在亭子旁或在轩房前漫步或留照。房前有个小石埕,前沿有条狭小的水沟,在左侧拐个角向前去,那水似乎是滞止的,浑黄中略带青绿。这就是著名的“浣花溪”吗?“浣花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呀!可惜,它名不副实了!它会不会流向那个“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寥廓江天呢?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更只能凭借想象了!
    从妻带回来的照片看,“杜甫草堂”增加了一处山岭树木,多了一尊杜甫塑像;过轩门有甬道,两边栽种花木,接连的后厅,大约是纪念馆之类的建筑了!
    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当然无法预料千年以后的沧海桑田;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千古诗圣。他作诗,先为功名,后为抒志。如果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的诗圣杜甫,连“进士”也不是,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确是如此。
    史载,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没有及第,在长安呆了整十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为了仕进,他又在天宝五年(746),第二次应试,但却遭遇到了以“口蜜腹剑”著称的李林甫宰相作梗,应试的人全都落第,上演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闹剧,即所谓的“朝无遗贤”。这是说,所有的“良材”都用上了,剩下的都是些“樗(chu)木”,没有采用的价值了。昏庸的玄宗竟然相信这荒唐的鬼话,不予深究。于是在艰难苦痛中,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显赫的大诗人,而少了一个在政治上有作为的京官。这大概就是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吧!
    杜甫是乾元二年(759)秋,在安史之乱中入川的。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在四川过着漂泊依人的生活,曾一度入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的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充任节度参谋,由于不能有所作为,只半年,就辞退了!
    少时读过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八月秋高风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至今牢记着。但要有些理解,却要待有了较多的人生经历后。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和坦荡胸襟,一千多年过去了,不是还激励着人们吗?
    对兵荒马乱的中原而言,杜甫偏居成都西郊,总算寻到了一处暂时安身之地;他在“草堂”为我们留下了二百多首诗,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鲜艳明媚的图景。《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绝句漫兴》中的“糁(san)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的“细鱼雨儿出,微风燕子斜”;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今看不到这些景致,自是一种遗憾,一种流连。     探访了“杜甫草堂”,我从前门出来,门前是条公路,这才知若乘坐公交车,这里是个站点。回望公园,尽管花草林木盆景纷然,但“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风含翠篠(xiao)娟娟净,雨浥(yi)红蕖(qu)冉冉香”的景象是一去不复还了!杜甫当年居住的风雨飘摇中茅庐草屋也只能留在脑海中“漫忆”了!
                                                               (机关 曾清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