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8年第三期
字体大小【】 【】 【
【提案选登】以人为本,加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2008-09-06
以人为本,加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机关支部


               在整个交通格局中,行人和非机动车是处于弱势地位。在城市交通的违章行为中,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违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驾驶者遇到的危险情况中,60%是由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违章造成的。原因除了部分市民交通法规意识和交通文明素质不高外,目前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交通设施存在较多的不合理也是主要因素。 

               当前我市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有:

               一、在交通设施的设计规划中忽视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通行。老市区一些人行道高低、宽窄不等,给行人带来不便。近年新建和拓宽的几条主干道过街天桥也明显不足,如翔安大道没有建设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没有修建过街天桥。在市预防办公布的全市38个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中,至少就18个路段存在人行设施不完整的问题。

               二、在道路改造中缩减、侵占行人和非机动车道空间。如在BRT建设中就取消了相当部分的非机动车道。

               三、过街通道的建设不合理给非机动车辆带来不便。主要是有些天桥和地下通道坡度过大而宽度不够,骑车者下车推行颇感吃力,有些新建的天桥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这种情况在湖滨南路、同集路、厦大白城的几座新建的过街天桥都普遍存在。

               四、管理不到位加大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困难。一是占道摆摊现象;二是机动车辆占用人行道停放;三是电线杆、广告牌、树坑等障碍物影响行人通行;四是路面开挖施工完成后未恢复原样,影响路面平整和美观。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交通工程在规划和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机动车通行是否方便,而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往往是作为工程的补充来考虑和建设,有的没有预留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建设空间,造成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数量不足,甚至被省略。另一个原因是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管理所涉及的部门较多,有建设、交管、城管、工商、市容等部门和各区、街道,各部门配合协调不够,有时还相互推诿,形不成管理合力。

               国内已有城市开始实施“城市慢行系统”,为市民采用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出行以及公交优先提供便利。为此建议:

               一、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应树立“以人为本、行人第一”的理念,尽可能为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安全、方便地通行提供条件。建议制定我市全市性的《行人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建设规划》,明确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分布、间隔距离和形式。在道路建设中,应将行人交通设施,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过街通道等同步设计、建设、验收和交付使用。

               二、加快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建设和改造。市政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道,并在规划上预留行人和非机动车道,以免走先破坏后建设的冤枉路。

               三、加强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对全市的行人交通设施进行检查,修复破损部位,并建立日常巡查与维护管理机制。对在天桥、地下通道占道经营的,有关部门应加强配合,严加管理,同时考虑部分经营者和市民的需求,应疏堵结合,开设新的经营场所并规范管理。纠正占用人行道作为停车场的行为,将人行道还路于民。

               四、严格控制道路开挖,减少对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破坏。建议设立破路修复保证金制度,对确需破路施工的,项目业主应向城市管理部门按工程预算的一定比例缴纳路面恢复保证金,待路面恢复原样并验收通过后返还。

               五、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将除信号灯、斑马线外的人行交通设施的管理统归城管部门管理,接受市民监督。

               六、设立城市管理部门首问负责制。群众发现道路设施存在缺损等影响行走的现象,可直接向城市管理部门投诉,属于城市管理部门管辖范围的,城市管理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处理解决,不属于城市管理部门管辖范围或涉及多个部门的,城市管理部门应负责通报相关部门或协调有关部门解决。

               (本文为市委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执笔:杨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