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8年第三期
字体大小【】 【】 【
【社情民意】表彰和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要注意几个问题
2008-09-05
表彰和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要注意几个问题
机关支部 杨军

    在此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一批感天动地的“英雄少年”。在地震中,他们的沉着镇定、积极自救、舍己救人、坚毅不拔、顽强斗志、乐观向上。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决定评选表彰一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表彰和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体现出党政机关对青少年的关爱,此次涌现出来的英雄少年对他们的表彰,有效的在当前特殊时期下稳定安抚民心,感受关爱,让这些同龄人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尽快恢复心理健康,认真学习;有利于激发当前形势下的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培养青少年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奉献精神。 
    表彰和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强调事迹的真实性。此次抗震救灾中,许多少年儿童的事迹非常感人,并经过了媒体的`广泛宣传,但要注意防止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对过程的夸大和人为拔高,加上家长、学校等有意无意的引导,使这些少年小孩子事后顺着主流的需要,夸大自己的壮举。表彰和宣传必须考虑真实性,要经过认真的核实和多方面的旁证,让英雄事迹真实可信,真正感动和教育广大群众。 
    二、力避落入“高大全”的窠臼。平心而论,许多对模范人物的表彰宣传都多少存在“高大全”的情况,唯恐事迹不够高大、全面、完美,不惜将英雄弄成十全十美的代表,从而使英雄失去了亲切、感性的一面,终令英雄远离尘世、高不可攀。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英雄,都根植于土地之上、人间之中。尤其是,像此次地震中的“少年英雄”,其亲历的恐惧、疼痛、悲伤、落泪,几乎不可避免,如何在评选和宣传当中,保持这份纯洁、真实至关重要,对他们曾经的恐惧和悲伤也不要回避。 
    三、避免对“英雄少年”的二次伤害。在经历这样的地震灾难,看到熟悉的同学、老师惨死当场,这样的血腥、恐怖对任何人的心理都会造成极大伤害,“英雄少年”也不例外。因此,如何避免评选表彰活动对“英雄少年”造成再次的心理伤害,尤需值得注意。如果为了评选表彰,让这些经历地震的“英雄少年”们,不断地聚焦于聚光灯下,不断地重复其在地震中的不堪经历、自救或救人的过程,何异于让其重历灾难和恐惧。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康复,和恢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不提倡青少年学习“英雄少年”的具体行为。媒体已宣传报道的“英雄少年”不少是属于见义勇为行为的,但这是在地震这种特殊的灾害情况下的,见义勇为值得表扬,但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看,见义勇为并不值得提倡。表彰和宣传小英雄可以,但是我们也要告诉所有孩子们,有见义勇为的孩子是好孩子,没有救人的孩子也是好孩子。因为,救人不是孩子们的义务和责任。 
    所以,在表彰和宣传抗震救灾小英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注意照顾到全体孩子的心理健康,防止造成小英雄本人和其他孩子的心理负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