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09年第一期
字体大小【】 【】 【
【提案选登】医疗重组后社区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2009-03-05
                         医疗重组后社区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 思明区基层委员会

    2007年10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破解人民群众“就医难”的决定》(厦委[2007]51号)文件颁发后,全市医疗卫生行业迅速掀起新一轮改革大潮,随着“医疗重组”计划的出台和实施,由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全新社区医疗服务模式便应运而生。这是我市推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经过市各相关部门、各相关区委、区政府和各大医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岛内两个区已基本构建了全新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框架,业务用房、医疗设备、技术配备、财政拨款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三级医院接管社区医疗服务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各项工作正朝着此次改革既定的目标积极推进。
    全市三级医院共下派管理、医疗技术人员177人到社区医疗中心工作,其中定期坐诊的专家106人,派驻71人,专家中有主任医生36名;同时,三家三级医院都选派部分管理人员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加强对接收社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业务培训,各三级医院还定期将社区医护人员交流到总院进行轮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疗技术力量和服务水平。
    改革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服务量呈现逐步上升,以2008年8月份为例,11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总人次达85862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2.2%。居民门诊医疗费用负担降低,共为群众免挂号费80多万元,药品让利金额150多万元,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人均处方费用41.48元,比在三级医院就诊人均处方费用减少50%以上。此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服务量的上升,直接体现了部分三级医院病人的分流,也意味着居民“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好的服务,从而间接降低了病人就诊的医疗费用负担。
实施三级医院全部接管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是我市在社区医疗服务方面进行的独创性改革,在全国尚属首例,目前也仍处在改革试点阶段和探索之中,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决不能忽视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厦门市级大医院举办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合并原来医疗服务中心;另一种则是在市、区两级政府协调支持下新建。前者病人的来源比较稳定,随着今年以来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使得业务量逐渐攀升运营状况良好。而新建立的医疗服务中心多数没有稳定的业务量,虽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但目前每日就诊病人数仍然很少;由于人员和经费的限制,多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难以提供主动上门服务、家庭综合服务和连续性服务。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所需要的全科医生人才短缺。近十年来,在省卫生厅的重视支持下,我市培养了一批全科医学管理和医疗人才。但在此次医疗重组时,这些全科人才中90%却选择公共卫生工作岗位,导致新一轮全科管理和医疗人才的短缺。
    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的业务与门诊部相仿,仅停留在门诊看病,缺乏社区医疗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与卫生主管部门要求有明显差距。而各大医院管理者对接管社区医疗服务的态度和出发点不尽相同,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也参差不齐。
    为了能让老百姓信赖并自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让社区卫生服务更好地发挥在城市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更好地分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就必须跨越限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资金、人才等门槛,使之真正做到公益、便捷、有效。也就是说:如何让社区医院“成长”,让社区卫生服务赢得各方人心,逐步发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作用。为此提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突出公益性。由发改委、财政局和卫生局对重组后社区医疗中心的实际业务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确定具体的补助项目和合适的定额补助标准,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社区医疗经费补偿方案。依照该方案每年纳入财政预算,定期定额下拨经费,并形成财政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政府投入和医保预付能满足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基本运营费用。
    2、进一步转变观念,确实加强社区医疗中心的规范管理和内涵建设,强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管理者的全科服务理念。明确三级医院内部全科医疗服务与专科服务的分工与定位,建立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全新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推行社区医生联系家庭责任制,建立医务人员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夜间服务和管理健康档案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简易门诊、家庭病床、健康指导、计划生育、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各项服务,指导和联系病情复杂的患者和慢性康复患者的双向转诊事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3、突破人才瓶颈,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行培养社区全科医师行动计划,通过规范全科理论培训、在岗全科技能培训和建立主办医院的医生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柔性”流动机制三种途径,以及积极引进大专、本科毕业的专业人才,使社区全科医生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逐步建立起有高、中、初三个职称系列的全科医师队伍。
    4、制定统一的规范化建设标准社区医疗工作考核与评估方案,将全市社区医疗的管理方式、服务标准、业务流程、信息平台以及成本核算统一起来,并按照统一标准定期进行工作考核与评价,公布考评结果,跟踪督促整改,促进全市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规范开展。
    5、尽快启动社区首诊制工作试点。将试行社区首诊制列为厦门市2009年卫生工作重点,由市医保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厦门市推行社区首诊制实施方案》。可选择1-2个条件较成熟的有代表性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可先从一些特定人群或选择10-20个慢性病病种开始试行,摸索出经验后逐步推广。

(本文是农工党市委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提案,并被列为重点提案。执笔:林海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