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风雨无阻,十八载诗教如一日——记诗词教育家、党员余元钱忠诚老年诗教事迹
2010-12-04
——记诗词教育家、文教支部党员余元钱忠诚老年诗教事迹 文教支部 余元钱,一位知识渊博、精于韵文、弘扬国学、矢志于老年诗教的至诚之士。 从1993年开始,余元钱老师即投身于老年诗词教育,至今已过18个春秋。受过他诗教者数以千计。在三明市区,能够写作古典诗词的老人中,十之八九都曾受益于他的教泽。2004年,他退休定居厦门后,又受聘于厦门老年大学任诗词老师,他的学生遍布鹭岛各行各业,成为一位知名的诗词教育家。 今年是我省、市老年教育25周年,笔者特地拜访了这位睿智、慈祥而开朗的诗教老师。 一、打铁务必自身硬,诗教更须功底深 余元钱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时值“文革”武斗期间,一个偶然机会他拾到一本当代语言大师王力教授著的《诗词格律》一书,从此迷上了古典诗词,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分配于浙江余杭县一所中学,那时学校没有语文课本,他就代之以毛主席诗词,教学生鉴赏诗词。此似不经意之努力,却为日后弘扬中华传统诗词打下了基础。八十年代余元钱调回福建三明一中工作,他在福建省率先在中学开设诗词选修课,仅三年即取得斐然成绩,为此,他所任教的三明一中在2000年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全国第一批诗教先进单位。余元钱也荣获 “全国诗教先进个人”。 在任三明老年诗词学会副会长和三明市老年大学诗词老师期间,为提高诗词教学水平,他几乎放弃节假日,潜心钻研古典诗词,编写教材,先后编写《近体诗格律》、《词的格律》、《古体诗基本知识》三本讲义,后合编为《诗词启蒙与学作选评》,发行量达数千册,一时供不应求,一版再版。现正拟出第三版《诗词曲律与学作选评》。还曾应中宣部之约编写了《中华爱国诗词选》及即将出版的《中华爱国楹联选》。以及其他多本著作。余元钱老师受聘厦门老年大学后,为了弘扬、传承国学,挽救濒临于绝后的“元曲”,他在繁忙教学之余,又苦心研习“元曲散曲”,编写了《散曲讲义》,开全省老年大学“曲教”之先河,在厦门诗词班开设了散曲课,现在该校已有不少学员已能创作难得一见之“散曲”作品。 为指导学员的诗词学习,18年来,余元钱在全国各省市刊物共发表有关教学和诗艺论文20余万字,以及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厦门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华诗词》、《诗词》报、《当代诗词》以及美国《四海诗声》和台、港、澳诗刊,共80多家报刊发表。已创作诗词作品六卷3000多首待梓。 近十年来,在正规的较大型诗词联竞赛中多次获大奖(书商所搞所谓获奖不计在内)其中有农工党主办“回归颂”诗词大赛一等奖;酒泉汉武集团海内外征联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缺)奖金一万元;厦门“嘉庚杯”海内外征联大赛连获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杭州运河文化广场征联特等奖,奖金一万元等等。从1994至2009年每年都获若干奖项。一些获奖楹联,征联单位都请著名书法家书写后,镌刻悬于名胜古迹之处。如获“嘉庚杯”征联奖的二副楹联,同时由全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钱绍武书成镌刻悬于陈嘉庚纪念馆大门圆柱上。 二、对学员倾尽心血,对自己几近忘私 18年来,余元钱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讲学之外,还在课堂外孜孜不倦地辅导学员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鹭江吟草》诗刊上发表的对学员诗作点评的文章就近50篇。这些点评文章极具针对性、启发性。更有甚者,不论在哪所学校讲学,他对学员的课堂作业都认认真真加以批改,18年来经其批改的诗词作品的数量无以计数。据我所知,大多数老年大学诗词班都不改作业,余元钱老师这一独特做法,极具示范意义。 除外,学员们学有所成,即将习作结集出版,从1998年开始至今,他为学员诗词作品集审稿、编辑、出版、写序计38人,凡55卷。有先后出版三卷、四卷的,大多经过他亲自协理,其中三明市14人出版21卷,厦门市12人出版18卷,永安7人9卷,其他福州、仙游、泰宁等5人7卷,除外,还有为非学员审稿、写序,其中便有为全国著名楹联专家、湖南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的诗集审稿写序。十多年来,他写的序言多达50多篇,短的一二千字,长的达六千多字。 可谁能想到,他倾尽全力为学员,作了如此多的“份内”事,而他本人存诗六卷3000多首以及20余万字的诗论,至今仍束之高阁,无睱顾及整理付梓!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引以为榜样吗? 三、独辟蹊径躬身教学一线,创新领异积累可贵的诗教经验 余元钱老师,根据老年大学学员年龄大、记性差、但学诗积极性高、理解能力强的特点,积十八年教学的实践,形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模式。归纳起来有如下五条基本经验: (一)秉持人本思想,诚心诚意为学员服务。他对老同志一视同仁,不问原任职务,平等相待。水平较高者,让其更上一层楼;水平较低者,决不言弃,更不歧视,且尽可能找出他的闪光点,鼓励上进,帮助提高,使诗词班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集体。 (二)批改作业,做到“引而不发”。他批改作业一般采取三上三下,不作一次修改定音。第一次指出其优,先予鼓励,树立信心,再点出毛病所在,请学员自行修改;第二次如还不理想,指出方向,提供思路,提示方法,再作修改。第三次,再根据实际情况,或让学员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或根据学员意愿,代为改作,以作示范。如此批改法,有利于学员勤于动脑动手,避免依赖老师,可达到“看似费工,实收功倍之效”。 (三)点评习作,讲究选材。点评习作乃课堂教学之延伸。其选材标准有二:一是有一定功力,又有发展潜力,但写作上尚欠火候者;二是格律尚不过关,基础较薄,诗论涉猎不多者。如此习作经过老师评点,既可提高对诗词的鉴赏和创作能力,激发对学诗的积极性,对其他学员亦有启发和借鉴。同时,通过评点,把课堂的知识加以应用和巩固,并融进一些诗论,进一步使作品水平得到升华。 (四)课堂互动,教学相长。课堂互动,可以增强氛围,激发学诗热情。在课堂互动时,常会引发学员间的争论,有时还颇激烈,这有利于分清是非,澄清问题,但课堂上老师应适时循循善诱,作出引导性的发言,从而使激烈的场面渐趋缓和,使争论趋于共识,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又是余元钱老师治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和方法。 (五)组织采风,寓学于行。采风可以扩展视野,贴近生活,增强感性知识。多年来,他在三明曾多次组织学员,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学校、企业,访问山区农村,把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他十分重视行前、行中、行后工作。如到风景区采风,则事先向学员讲解风景诗的写作知识,到实地则指导如何观察,如何取材,有时还适时地进行师生联吟,事后则依据习作特点进行点评。使采风不致于流于单纯的游览观光,而做为延伸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余元钱老师走到哪里,就把国学带到那里,把诗词的繁荣带到那里。他退休定居鹭岛,任厦门老年大学诗词老师,他一如既往,殚精竭虑,使厦门老年大学诗词班和诗词研究会由此兴盛起来。根据学员的要求,在他积极倡导、筹划下创办了《鹭江吟草》,至今已编辑出版40期,每年一集《鹭江唱晚》已出版4集,每月一次的诗词研究会和诗词沙龙,开得有声有色,其影响力日趋广泛,广州《诗词》报还曾在第一版第一条进行报道。 余元钱老师不仅为老年诗教倾尽心力,还为青少年诗教做出重要贡献,除上文提及的三明一中诗教外,他还为三明的华昌中学、林业学校、厦门的厦门一中进行诗教。还为永安一中、仙游榜头中学、集美区诗词学会,甚至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开办诗词讲座,为弘扬中华诗词而不遗余力。 余元钱老师现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厦门市诗词学会和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厦门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顾问,《鹭江吟草》、《鹭江唱晚》诗刊和诗集主编。他的诗词造诣,他的治学之道,他的人品风格,获得人们衷心赞颂和广泛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