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10年第四期
字体大小【】 【】 【
【党员论坛】国际粮食危机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2010-12-06
国际粮食危机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厦门大学总支部  吴崇伯


        一、国际粮食危机频发牵动各国政要神经,更直接考验各国农业与粮食政策

        粮食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它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因此粮食安全自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的目标就是要确保能够获得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相适应的足够的粮食供应,防止因粮食短缺或意外突发事件而出现的危险。粮食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正因如此,各国政府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长,库存持续下降。2007-2008年期间全球性粮价飞涨,粮食存量处于25年来的最低水平,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暴力示威和社会动荡。这场全球粮食危机始于2007年6月,到2008年3月,国际上的谷物价格上涨近40%,全球食品储备仅够53天应急供应。2008年4月,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严厉警告:食品价格急剧上涨将可能引发战争。为了储备粮库,一大批国家也进行了粮食政策调整,如摩洛哥把小麦进口关税由130%降为2.5%。而一直鼓吹保护粮食市场、对农业进行高额补贴的欧盟,也暂停征收大部分谷物进口关税。2008年3月27日,柬埔寨和埃及公布大米出口禁令。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稻米出口国越南、印度,也纷纷加价及减产。2007年至2008年的粮食危机是三十年来的首次,期间大宗农产品成本飙涨至历史最高,从海地到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发生了骚乱。粮食危机的爆发使全世界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粮食问题上,粮价高企更直接考验着各国的农业与粮食政策。

        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还令人记忆犹新,2010年全球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又使国际粮食市场再遭浩劫。2010年8月5日,遭遇“130年来最严重干旱”的俄罗斯宣布,从8月15日至12月31日禁止出口粮食及粮食产品。俄罗斯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在国际粮食市场的份额约为13%。消息发布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5日以涨停价报收,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在欧洲市场,小麦期价也上涨11%,超过每吨230欧元。此前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已一度上涨40%,创50年来最大单月涨幅,欧洲市场小麦价格自6月底以来上涨将近50%,创三十多年来最大单月涨幅。国际市场对粮食危机的忧虑被点燃。受严重高温干旱天气影响,2010年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小麦产出大国农作物大幅减产。8月17日,全球第六大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决定粮食出口减半,期限为9月1日到12月31日,成为继俄罗斯后第二个限制谷物出口的国家。

        随着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日显突出,国内外政界、学术界对世界粮食问题十分关注。自2008年6月全球领导人聚会罗马,商讨减轻世界粮食危机的途径以后,联合国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八国峰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世界粮农组织大会特别会议、APEC峰会等重要国际和地区会议都将粮食安全作为重要议题。

        二、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思考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一直将粮食安全问题视为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从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国际米价暴涨甚至进口地区出现抢购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养活13亿中国人,决不能依赖进口粮食,决不能把粮仓建在其他国家,决不能依靠国外粮田来养活中国人。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讲,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国务院于2008年8月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了中长期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已于2009年7月印发实施。目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粮食法》列为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标志着中国对粮食的管理将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上升到全国人大法律的高度,中国粮食安全将更有保障。

        1、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粮食生产,耕地为本。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变粗放用地积弊,遏制土地违法,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我国耕地人均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耕地保护形势格外严峻。因此,要围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目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四项指标。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必须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对违反土地管理法规事件的责任者进行严厉追究。要狠抓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有力措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2、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食产区粮农的利益。一是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落实好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实行优质优价;增加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政策,并强化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二是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尽最大力量解决农业的金融支持问题。特别是在化肥、农药等一系列生产资料涨价的情况下,保证粮食价格不低于通货膨胀率,增加农民收入,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要对粮食主产区采取特殊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关重要。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粮食耕地面积的60%,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70%以上,粮食主产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

        3、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别是水利等抗灾能力建设,从根本上稳定和提高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投入重点等措施,提高我国的土地生产能力。特别要注意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土地整治,重点是治理沙漠化、盐碱化,鼓励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长远生产能力,并保护环境和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改变长期以来“重生产、轻加工”、“重收购销售”的抓粮思路,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整合培育国内粮食企业,扶持一批面向消费终端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大力提高终端粮食产品的自给率,不断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要限制粮食出口,加大粮食战略储备。在粮食出现全球紧缺的情况下,在国际粮食价格涨价传导到中国,并引起物价一轮又一轮上涨的情况下,必须果断禁止任何形式的粮食出口。在粮食收割期,要加大粮食的战略储备,防患于未然。

        5、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最根本的、最大的潜力还是依靠科技进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部水稻种植面积的57%,亩产达到480公斤,这比常规稻增产20%。中国的杂交水稻不仅在水稻生产国如越南、印度、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推广成果。中国必须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实施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

        6、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根据我国实际,可以适当进口一些我国短缺的或生产成本高的粮食品种来弥补我国粮食的不足。另外,利用国外资源,增加粮食生产,也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非洲、南美、南亚、原苏东等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国际资源。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我国农业企业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对外投资,以技术、管理、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农业合作,在海外建立一批科技型农、牧、水生产及加工企业,利用当地资源生产特色农牧水产品,满足当地市场需要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7、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应急制度,实现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信息的定期发布,稳定国内粮食的供给。尤其应披露粮食库存的具体数据。将各类粮作物的库存透明化、公开化,不仅可以遏制基于涨价预期的非理性需求,也将有助于纾缓当前CPI高企的压力。

        8、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建立规避风险的机制。我国的粮食期货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化程度仍需加强和完善。应该研究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在农产品期货上进行套期保值,将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上,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