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随笔】阅江楼记
2010-12-03
曾清泉 阅江楼,坐落在南京西北的狮子山上,狮子山,相对于南京东北的钟山来说,名气要小得多,山也小得多,可由于它扼守长江咽喉,占据战略要地,曾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赏识,将原称“卢龙”的山更名为“狮子山”。 导游说,朱元璋之所以将卢龙山改名狮子山,是因为朱元璋将士与陈友谅将士在这儿决过战,赢得大胜,得意之时说他的将士像狮子一般勇猛,故将山名改了。 我查阅朱元璋亲撰的《阅江楼记》,乃是因山形而名。文曰:“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岸)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狮子山。” 这段话把卢龙山改名为狮子山的原由说得很清楚,乃是“实体如狻猊之状”,狻猊(suanni),传说中的猛兽。谅是导游有意把狮子山渲染一下,以吸引游客,故有此说。 然朱元璋确实在狮子山打赢了一次大胜战。其文曰:“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我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精兵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旗,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 这段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朱元璋在这里打了埋伏,“诱敌深入”,一举而歼之。难怪朱元璋对狮子山情有独钟,不仅给山改了名,还在山上建起了“阅江楼”。 据《阅江楼景区概览》所说,由于情况变化,该楼始终未建,以至六百多年来有记无楼。然从朱元璋的文章看,阅江楼是建了,只是后来被毁了。朱元璋在上文中说:“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 洪武七年甲寅,即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文中直截了当地说:“今楼成矣!”而且细致地描绘了阅江楼雄伟的景色:“碧瓦朱檐,檐牙摩空而入雾,朱簾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若说未曾建楼,就让人费解了。 “阅江楼”建成后,朱元璋曾下诏文臣武将就阅江楼写诗著文,大学士宋濂曾写过《阅江楼记》,后被选入《古文观止》。如今的阅江楼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首”,我们原来只知“江南三大名楼”,它们是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南昌市的滕王阁。这些名楼都有着著名诗文支撑着,阅江楼与它们相比,只有宋濂一篇流传稍广、但不是众所熟知的文章流传下来,论文化积淀,阅江楼自然要比它们逊色许多。然而今,就楼的建筑规模和装饰摆设而言,阅江楼比上述的三楼却要宏富和豪华许多。这不能不说南京市在发掘文化史迹、兴建旅游新景点方面下了大工夫。52米高的阅江楼建在仅78米高的狮子山上,建筑的高大雄伟、装饰的典雅华丽,室内摆设的富丽堂皇,前所未见,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傻眼结舌;我跟随旅游团,参观限时两小时,连“走马看花”也谈不上,一路迈大步,才勉强登到顶楼又折回来。现就我所知所见记于下。 碑廊中有巨大的汉白玉碑记,正反两面分别镌刻朱元璋亲撰和宋濂所撰的《阅江楼记》,楼东“阅江楼”三字是百岁老人顾毓琇所书;楼北有台湾百岁老人陈立夫题写的楹联。 主楼一层大厅中,有块全金箔的花梨木大中堂,上镌朱元璋的《阅江楼记》全文,金箔涂饰,金光耀眼。大厅藻井,雕塑五条极为精湛的金龙,金碧辉煌。 主楼三层大厅正中,有大型的景德镇瓷画——“郑和下西洋”,下端是古金陵全景金线画,题句劲健潇洒,蓝底托着金字,高贵典雅。 主楼七层大厅正中有一套百狮红木桌椅,堪称珍宝。大厅顶上由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巨大蟠龙藻井,龙饰金箔,口含巨珠。红木桌椅南边,竖一四大名楼双面苏绣画屏,精美绝伦。…… 这里,我只能借《红楼梦》里的贾元春省亲时,看了大观园的内外光景后,点头叹道:“太奢华过费了!” 登楼极目远眺,东有著名的紫金山风景区,山峦叠翠;西、北两面,长江环绕,遥望江水,自天边而来;南望市区,高楼林立,一片繁华景象。 当年朱元璋在回顾建“阅江楼”的动机时说,“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 宋濂在其文中依着朱元璋的意旨说:“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闲而感慨系之。” 历史早已把临春、结绮、齐云、落星这些蜚声一时的名楼凋零成泥,任是百般绮丽也早已化为尘埃;楼阁再富丽堂皇也终有完结、废弃的一天,唯有人民焕发出来的伟力永不泯灭! 长江是天堑,若只凭借天险,而不思天下之治,终不免招来兵燹、国破、楼毁之灾。朱元璋建楼之初衷也许是好的,自云“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奈何他所建的“阅江楼”,也随着他所建的王朝崩溃毁灭了?登斯楼也,能不发怀古之幽情、抒朝代兴废之感怀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