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农工 > 2011年第二期
字体大小【】 【】 【
【文化长廊】屈原·楚辞·诗人节——为纪念中国诗人节70周年而作文教支部余元钱
2011-06-26
屈原·楚辞·诗人节——为纪念中国诗人节70周年而作
文教支部  余元钱

       中国第一届诗人节于1941年端午节在重庆举行,推举于右任为诗人节纪念会主席,老舍等53人联名签署了《诗人节宣言》,迄今年(2011)端午节恰70周年。
       中国诗人节与自古以来的于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怀念屈原有关。正如唐代文秀《端午》一诗所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那么屈原为何人,他有哪些事迹值得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的怀念呢?
       一、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约于公元前340年生,约于公元前278年殁,出生地为今湖北秭归,自尽于今湖南汨罗江。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博闻多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富有才干而受到楚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左徒相当于现在第一副总理。三闾大夫掌管王族的昭、屈、景三姓。在职时,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并在楚国内部积极进行变革。但后来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和同僚上官大夫靳尚,嫉妒他的才能,进谗言,搞诬陷,楚怀王昏庸无察,渐被疏远。不久楚襄王继位,他因反对投降派媚秦误国,又被令尹子兰栽赃,被放逐江南,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在流放期间,目睹百姓苦难,常行吟于泽畔,创作了不少忧国忧民的优秀诗章。后来眼见楚国日益腐败衰落,他的联齐抗秦的主张不能实现,面临着被秦国灭亡的危机。而自己又感到无力回天,悲痛欲绝,遂投汨罗江自尽。他一生写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的诗章,集中体现在《楚辞》一书里。
       二、屈原和《楚辞》
       《楚辞》一书的主要作品或者说绝大部份作品为屈原所作,包括《离骚》、《九歌》(计11章)、《天问》、《九章》(计9章)、《远游》、《卜居》、《渔父》以及尚存疑的《招魂》、《大招》等。其中主要的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四篇,而其代表作是《离骚》。
       《楚辞》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二部诗集,第一部为《诗经》。这二部诗集各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但第二部诗集在某种方面讲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因为《楚辞》的作者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诗人,在中国的诗史上,有名有姓的作者他是第一个(《诗经》中《载驰》作者许穆夫人还说不上真正意义的有名有姓)。虽不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在李白、杜甫出现之前是没有人能望其项背的。他的代表作《离骚》,“上道帝喾(kù),下道齐桓”,以其凄厉的呼号,唱出了上古时代的最强音。所以古人赞不绝口,说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诗经》与《楚辞》,在我国诗歌史上各矗一座里程碑,都具有极其光辉的成就,但这两部诗集却有多方面的不同。时间上,《诗经》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六世纪的周朝初期至春秋初期的四五百年间;而《楚辞》则是在这三百年之后的战国时代。地域上,《诗经》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而《楚辞》则是在南方的长江流域。内容上,《诗经》是古老的周民族的民间歌谣;《楚辞》则是新兴的楚民族天才爱国诗人屈原的文学创作。风格上,《诗经》属于现实主义的;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的。正如鲁迅所说:“《骚》之较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诗》与《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各有所长,难分优劣,难较轩轾,然,若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观之,“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的《楚辞》实在是一部奇文,加上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更觉得异国情调,新人耳目。
       为什么会有此奇文,有此千载不朽的大诗篇——《楚辞》?一言以蔽之曰:“惟楚有材”。
       屈原之前的诸子百家中,楚地人才最多,道家的老子、庄子、鹖(hé)冠子;名家的公孙龙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尸子、农家的许行;还有纵横家的老前辈鬼谷子,都是楚人。屈原之后,又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很有才华的诗人。而屈原则是这群星辉耀的楚地人材中一颗大明星,可与“日月争光”。所以他能创造出这部千载不朽的《楚辞》。较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光芒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专家认为:“它的意义你怎么估计都不算过份。”
       从历史进程来看,也是如此。战国中七雄,其实只有齐、楚、秦三国,而就中又只有秦楚两强,“朝秦暮楚”,七雄中其他几雄,时而事秦,时而事楚,可见,秦与楚是当时最有问鼎资格。虽然“连衡”的秦国打败了“合从”的楚国,但秦只传二世而亡,最后还是被楚人陈涉、项羽、刘邦打败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就是楚国,这就是诞生屈原和《楚辞》的楚民族。“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岳麓书院的这副集《左传》与《论语》的集句联,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屈原——《楚辞》,《楚辞》——屈原,这一对连体婴的诞生,便是在情理之中了。
       三、屈原和诗人节
       自从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怀沙沉江之后,每逢五月初五,古代的骚人墨客都要“怀屈”。如无名氏诗:“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又,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又,北宋·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有离骚在世间。”又,南宋·陆游《乙卯重五》“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又,明·顾起元《许长卿水亭五日》“久缘起晚倦登楼,善向高阳得胜游。为有蒲葵开令序,况逢箫鼓向中流。千峰忽送珠帘雨,一水先回碧树秋。坐惜主人投辖意,夜深灯火下沧州。”又,今人·无名氏《满江红·端阳》“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如此,这一天渐渐演绎成诗人的节日。但真正成定制的“诗人节”,却是在八年抗战时期。
       1939年夏,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在重庆的老舍等人公议以每年端午日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反响强烈。
       1940年端午节当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诗歌朗诵会以纪念屈原,有人再议每年端午节为中国诗人节,获得与会者一致拥护。
       第一届诗人节于1941年端午节举行,推举于右任为诗人节纪念会主席,于右任、老舍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李可染作了屈子画像,马思聪演奏了音乐。老舍等53人联名签署了《诗人节宣言》,称效法屈原精神“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
       1942年1月,郭沫若完成借古讽今的五幕历史剧《屈原》。自1月24日起,顶住层层压力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持续15天连载完毕,引起巨大轰动。4月2日起,《屈原》在重庆隆重公演,震撼山城,一票难求。在重庆的周恩来,对剧中慷慨激昂的《雷电颂》尤为欣赏,几能背诵。他还在郭沫若寓所设宴庆贺演出成功,称赞郭沫若为纪念屈原、团结抗日立了大功。这年端午节,苏联驻华使馆和中苏文化协会在渝联办纪念高尔基与诗人节活动,孙科、于右任、郭沬若等参加并讲话。
       1943年端午节,当天重庆暴雨,未举行集体活动。老舍被吴组缃邀去饮酒,他即席赋诗:“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年豆花香。”这年端午节前夕,著名的屈原研究者、诗人闻一多在昆明《生活导报》上刊登《端节的历史教育》一文,指出端午的起源是吴越民族祭祀龙的节日,远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但他非常认同把端午与屈原联系起来是个天才的创意。
       1946年以后,由于国内形势变化,诗人节活动渐趋式微。然,解放后,又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尤其是最近几年许多诗词学会都有纪念诗人节的活动,今年,恰逢中国诗人节历经70周年,厦门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特举办纪念活动,一方面收集省内外许多诗词名家近几年有关这方面诗词作品,另方面会员积极创作新作,为这一纪念活动添光增彩。今特录一阕拙作《金缕曲·缅怀屈原,纪念诗人节70周年》作为本文结语:
       泽畔行吟处。望江涛,汹汹汩汩,涌腾如怒。底事千年魂不泯、总把波掀浪鼓?砺奕叶,无忘国步。史检英贤难胜计,独三闾世浊清如故。忠与烈,炳今古。犹开华夏风骚祖。看奇觚,珠玑琲琲,具从胸吐。笔底江山成谲谏,凭见春秋钺斧。斯赤子,诗坛讵伍?放眼今朝酣鼎革,肯置身方外行孤素?怀圣哲、踵其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