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需要“新孔子”
2007-11-01
防保支部 黄育东
近几年来,国内外思想文化界,复办国学,兴建书院,复兴儒学的声浪甚高。我市厦大也复办了国学院,在美丽的篔簹湖畔,兴建起篔簹书院,引人深思。 孔子(前551~前479)是儒家创始人,其学说主要是“袓述尧舜,效法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儒家经典《大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前提是“修身”。修身在于“正心”、“诚意”、“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严以责已、宽以待人”等,重视內心自律的修养。过去,人们把中国社会的积弱积贫与落伍归因于历史上儒学的负面作用。这是误解,问题不是出于儒家思想本身,而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变革中遭到污染和扭曲,由此形成了“政权化”或“政治化”的儒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是现代新儒学的复兴期,对文化问题的反思有许多新的见解: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现代化只有西方一种模式、反对那种把儒家文化与现代化截然对立起来,反对“全盘西化”论等观点。把中国文化的发展放到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的时代大背景来考察,以“认同”和“适应”的理论来考察儒学的发展和未来命运。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稳定与和平(或和谐),没有稳定、和平(或和谐),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所面临的困境,确实是很多的。就精神领域上说,主要表现:一方面,过去长期強调群体与压抑个体的思想,作为一种惯性的力量,束缚着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的思潮下,社会上充斥着不顾群体而过分膨胀的私欲,以致造成种种贪婪、腐败、堕落、犯罪的现象,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凝聚力。前一方面的弊端,有人提出用西方的个人主义来对治;后一方面的弊端,有人提出用第三世界国家所奉行的新权威主义来对治。但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治方法,只能产生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摆脫困境。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关键并不在于儒家学者的那些学术上的论证,而在于落实到人伦日常之用的现实生活层面,不断地调整各种人际关系,使之趋于合理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既反对法家采用高压的強制手段处理人际关系的作法,也不赞成道家为了维护个人的自由而逃避社会。不能把群体与个体对立起来,应该遵循一种相对性的伦理规范,每个人都要根据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来进行自我约束,这就是儒家一贯主张的“忠恕之道”,也叫“中”,“中”是结合两个对立的极端的最佳尺度,能够把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种相对性的伦理规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关系,使整个社会安定团结、欣欣向荣,这就是所谓“和”。在古代中国曾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可以把儒学的精华简单地归结为“中和”精神,这种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我国传统文化,关于真、善、美有三个哲学命题:一是“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二是“知行合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情景合一”(生活和艺术的和谐)。我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对现代躁动不安的人类社会,不失为一副清凉调节剂。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費孝通曾说过:“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态环境今已成为大家不得不关心的问题,但人与人之间应怎样相处?国与国之间怎样相处?人类还沒有足够的觉醒。西方人讲了科学,发展了生产力,这是好的,但还有一面,是这种讲科学的态度既可活人,也可杀人,西方文明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应当怎样相处”。在我国,当今的目标是奔小康,“我们必须及时想想小康之后的路子应当怎样走下去?小康之后,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不可避地要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21世纪是个危险世纪。过去有孔夫子从正面研究人的心态,现在的人类正需要一个不仅懂得本民族,同时又懂得其它民族和宗教的孔子。他能为人类共同生存下去找到一条出路。”“目前导致大混乱的民族和宗教冲突充分反映了一个人类心态失调的局面,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呼喚一个新的孔子,他将通过科学联系实际,为人类共同生存下去寻找一个办法。” 这个“新孔子”是一个具备“全球意识”观的人文主义者。胸怀全球,放眼宇宙;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立场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运用系统论的综合方法,探索天地人之间的依赖与相互影响,建立人地天协调发展、和平共处的新社会。这个“新孔子”要把各个国家和地方看成一个世界系统,把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诸多学科综合起来,当成一个完整系统来加以研究。以社会科学为基础从事定性分析,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从事定量分析,以解决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错综复杂的问题。自然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自然化。既是自然科学学者,又是社会科学学者,一个具有全球思想库的大学者。这个“新孔子”要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给人“遗老遗少”的国粹形象。“新孔子”治学立言、不囿陈说、力破门户,兼综博采,既立足于儒学精粹,又有当代新意识,是个坚持“君子不器”的通才,是个涉猎各学科的大杂家。 时势造英雄,人类需要这样一个“新孔子”,未来必将出现这样一个或一批圣人。“新孔子”能够把当代和历史结合起来,以此来探索人类的生存之道,发展之路。以上一孔之见,抛砖引玉,贻笑大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