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厦门改革创新实践
2007-11-02
核心提示 创新理论孕育了厦门创新的萌芽,创新实践催生出厦门创新的成果;创新创造了“厦门速度”和“厦门奇迹”,创新引领着厦门成为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率先成为科技创新型城市。过去,厦门在创新实践中推出的一个个创新举措,具有国家创新意义;今天,厦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已经并正在形成“和谐创新”的领导文化和“系统创新”的运行机制。 创新是厦门经济特区的灵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创新不能停止,也没有终点。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厦门改革创新实践 集美大学总支 李友华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厦门从昔日落后的海防小城,建设成为繁荣发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今天,厦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正在厦门市扎实有效地推进。这是厦门在25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长远发展,在更深层次上优化产业结构,在更大力度上建设基础设施,在更广平台上汇聚资源要素的创新实践。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所进行的从“创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创新国企改革、创新‘指挥部’应急管理、创新港口管理体制,到建立比较完整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等一系列实践,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系统创新。 一、遏制权力寻租,强势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改革以前,厦门公共资源大都分散在一些政府部门手中,一些单位和部门以权力配置公共资源,往往出现“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和利益个人化”现象,客观上为少数干部利用权力牟取私利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了有效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2006年厦门成立了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办公室。在完善土地招拍挂、工程招投标、国有产权进场交易、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除土地矿产、建设工程、药品采购、政府采购、户外广告仍按原渠道进行配置外,其余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一律进入市产权交易中心进行配置。 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使政府权力运行受到公开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了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发生;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选择权,维护了群众利益;扩大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调动了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全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仅此一项改革,2006年全年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693.14万元。 二、破解民生难题,在全国率先大规模推出建设“保障性住房”举措 近年来,厦门优越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吸引了大批外地人来厦购房,房价飙升过快,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日益突出。厦门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全国率先推出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四方面的创新。 一是政策设计创新:统建、统配、统管。保障性住房实行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新机制,政府将更为科学合理配置有限的住房资源,把好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入口关和出口关。 二是分配机制创新:家庭成员全名制。针对过去存在的家庭成员重复申购的情况,新政策规定,申请保障性住房实行家庭成员全名制,规定一个家庭只能申请购买或承租一套保障性住房,同时建立严格的“五审、二监督、二公示”的审核制度。 三是管理体制创新:体制内循环、政府回购、全程监控。在管理上,建立公有租赁住房的退出机制,严格保障性商品住房上市条件,最大限度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保障作用,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轮候配租。 四是户型设计创新:户型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环境美。坚持经济实用原则,住房建设注重中低收入家庭实际需要及承受能力,严格控制套型和面积,但设计上全部是通透的,户型面积以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为主。让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得到、租得起,买得到、买得起,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利益重如山。厦门积极探索新时期住房制度改革的新模式,为中低收入家庭筑起了一道强有力的住房保障网。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高度评价说:“厦门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破解了一个难题,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经验。” 三、盘活国有资产,走出国企改革困境 我市国有经济存在战线过长、分布过广、效益低下的结构性问题,使国有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我市国有经济进行结构调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国有资源配置。2006年2月厦门成立市国资委,整合重组10家市直管国有企业集团和13家委托市直部门和开发区国有企业集团,使国有控股企业不断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集中,逐步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增强国企的活力和控制力。这是厦门国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牵涉面最广的改革。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处理好企业内外部关系。在持续时间长、牵涉面广的国企改革中,厦门率先提出“少破产、多兼并,少关闭、多嫁接”的国企改革指导方针,既从长远利益出发,又把职工眼前利益及所带来的困难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出台了对下岗工人再就业给予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 坚持“先谋后动、谋事力成”,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厦门国资委对所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履行股东职责,制定了股改相关工作规范,及时跟踪股改进展情况,协调解决股改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2006年9月,厦门10家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全面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权价值得到大幅提升,国有资产增值较快。2006年底,全市国企资产总额比年初增长30.85%,国有净资产总量比年初增长34.60%。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32.44%,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27.64%。在 “2007中国企业500强”评选中,厦门上榜的10家企业中,有4家国有独资公司和2家国有相对控股公司及1家国有参股公司。这些充分说明厦门深化国企改革、创新资本运营已初见成效。 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市政公用事业每一个行业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城市的运营与发展。为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包揽各种城市公用事业建设,致使公用事业成为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垄断领域,政府也因财政补贴而背上巨大包袱的局面,消除公用事业领域运行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现象,厦门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水务行业改革。2003年,厦门按原水、给水、污水“三水合一”的原则,在整合了原厦门市自来水公司、厦门市各污水处理厂、厦门市北溪引水管理所等14家单位的基础上,成立了厦门水务集团,注册资本为3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达45亿元。这是厦门市公用事业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水务集团的成立使得厦门水务行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也改变了原来水务资源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粗放经营的局面。厦门水务集团组建四年来,在迅速提升厦门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水务服务水平的同时,连续3年实现盈利,顺利完成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也成为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是燃气行业改革。2006年9月,经过公开招标,华润集团出资6.5亿元,取得49%的股权资格,获得厦门市行政区域内30年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这是厦门城市燃气经营领域正式引进巨额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改革方面又一重大举措。随着华润集团的雄厚资金实力、先进管理和技术与厦门市燃气总公司现有良好的经营基础相结合,厦门的燃气建设将大大推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破解“一湾多港”难题,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 港以城兴、城因港荣。由于厦门湾港口行政区划的原因,港口资源被九龙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在世界航运船舶越来越大型化、港口发展越来越规模化、集约化的今天,隶属厦门市行政辖区的北部港口,出现了深水岸线资源紧张的问题。厦门港要想做大做强、南北两岸要进一步发展,只有向厦门湾西、南方向发展深水港。因此,改革厦门港管理体制,成为厦门湾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5年12月,新的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新厦门港从过去的5个港区扩大为8个港区。整合后的新厦门港,深水岸线将增加14公里,总长达40公里,可容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14个,最大靠泊能力10万吨级,集装箱、石油、煤炭等专用码头一应俱全。 厦门港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理体制一体化。实现了港政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港口引航主体统一、港口生产统计分析统一、港口航道执法统一、水路运输行政管理统一。厦门港进行资源整合并实行新的管理体制,是一场跨行政区域、涉及港政、资本、人事、体制和观念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解决了长期困扰厦门湾两岸“一湾多港”的问题。新组建的厦门港,是福建发展的门户港、龙头港,也是海峡西岸建设中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六、服务跨越式发展建设需要,探索“指挥部” 应急管理模式 “指挥部”模式是厦门在项目体制方面的一大创新。为服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要求,厦门在工业集中区建设中实行“指挥部”管理模式,在每个工业集中区成立由分管市领导任总指挥、各职能部门和区主要领导参加的建设指挥部,涉及工业集中区的问题全部在指挥部解决,通过实行“期限管理、零耗时服务、倒排工期”等做法,推动项目建设。指挥部提出的“办手续不出园区”,开展“零耗时”、“零阻碍”服务,把跑在路上的时间给抢回来。 七、加快“区港联动”试点,推动保税区转型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厦门保税区与我国大多保税区一样,尽管临港设立,但与港口却相互隔离,区、港功能得不到发挥,通关不畅、管理手续繁琐。2004年8月,厦门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获国务院批准。规划面积0.7平方公里,南起东渡港区五号泊位、北与保税区接壤,东自疏港路,西止码头作业区。其中首期0.26平方公里已于2005年12月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9部委的联合验收,现已正式运作。 实施“区港联动”,厦门保税区成为衔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的海峡西岸地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物流节点,有效降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向型经济的物流成本,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八、打造科技创新型城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科技是关键。近年来,厦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了厦门的科技竞争力。2006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4.8亿元,获上级科技部门资助9028万元。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实现工业总产值也不断增长。2006年,全市26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47.74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2%,产值上亿元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由2005年的87家增至106家。 2006年,厦门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目前厦门8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8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8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的80%也来自企业。涌现出一批以厦门钨业、特宝生物为代表的原始创新型,以麦克奥迪、厦华电子为代表的集成创新型,以厦工股份、三安电子为代表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企业。 紧密与产业结合,玉成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厦门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中紧紧与产业结合,已建立1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700多家,已成功孵化出福建省第一家在海外主板上市的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厦门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孵企业有近300家,引进留学回国人员300多人,在孵化项目超过400个,有130多个获得国家科技部等技术创新项目立项,有260多个项目获得各级政府无偿资助金,已累计毕业企业近100家。 缔造世界级高新产业王国,构筑海峡西岸“硅谷”。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如今‘一区多园’已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孵化基地、三个综合园区和三个专业园区的格局。厦门火炬高新区注重推动产业集群聚集,已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跨国公司为龙头,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ABB、DELL、GE、IBM、阿海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100多家企业云集于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光电王国’、‘电子信息王国’、‘国际电工王国’三个形成显著产业集聚的产业王国,使得火炬高新区效应成为海峡西岸创新“硅谷”。2006年,占地仅1.73平方公里的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703亿元,以不到厦门市3%的工业能耗、0.2%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8%,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开发面积最小,单位面积产出却最高的国家级高新区。 构建两岸IT交流基地,打造海峡西岸最大软件“航母”。厦门软件园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专业产学研基地,也是目前全国惟一的“软件开发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软件园拥有国际一流的动作捕捉摄影棚、动漫作品观摩室等配套设施,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内外最具规模和特色的动漫研发区。厦门软件园以全国最小软件园面积,吸引了近300多家软件企业落户,软件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实现软件销售收入21亿,占据厦门软件产业规模60%以上的份额。微软、西基动画、雅讯、雅马哈、富士通等知名企业的进入,为整个产业搭建了互动的平台。厦门市精心打造的海峡西岸最大的软件“航母”即将启航。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改革开放的历史机缘催生了厦门这块生机勃发的“试验田”,勤劳智慧的厦门人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的精神,创造了无数个堪称“厦门经验”的“厦门奇迹”;今天,厦门人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胸怀全局、登高望远,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以亘古未有史诗般宏大的创新实践,积极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