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给我第三次记功
2009-03-24
领导给我第三次记功 双十中学支部 王光辉 这张1954年立功喜报,家父很珍惜。他连同其他重要文书证件,锁在一个铁箱里自己保管,到1979年辞世才交给慈母,她又保管了23年。2002年她病故后,我们兄弟姐妹在清理遗物时,各自取回有关的文书、资料,过了48年后这立功喜报才留在我的手中。 1953年下半年,我所在的部队“学文化运动”告一段落,进入正规化、现代化作战训练时期。文化课的时间骤减,文化教员的任务也从主要教指战员学文化转变为教文化课与活跃部队问题生活并重。 此时仍以营为单位组织教学,多数的班是三、四年级,只有一个高小班,领导安排我教高小班,要求在一年里把他们从五年级提高到小学毕业的水平。我虚心向学员们学习,教学相长,教好课。我教学的时候,不是满堂灌,大约有2/5的时间由学员们讲。他们经历丰富,概括能力强,只要稍一点拨也就可以了。我更注意纠正他们较重的胶东语音(特别是那些让人听不懂的字音),让他们讲文章背景、段落结构等。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由上级命题测试,我带的这班绝大多数人语文、算术都合格,在军人登记表中,文化程度可从高小改为小学毕业。这班的学员(多数是排、连,个别是营级干部)与我的关系很亲密、融洽,对我很尊重。他们从不叫我“小王”,在公众场所都叫我“王文教”,但在私下交谈都称我“ 1953年我们部队接受一批入伍青年。他们多数爱好文体,有的人某个方面是有特长的。我们连队是八二迫击炮连。福建晋江这些新同志既爱篮球,又爱排球。我就把它们分别补充到原有篮球队,新组建一个排球队。在下午体育活动时间,有打篮球的,有打排球的,人数比其他连队还多,很活跃。 部队开饭、集会、看电影之前都得唱歌。我所在的部队老同志多数是1947年从胶东参军的。他们参加过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是只百战百胜的英雄部队,后向南追歼蒋军到达福建。对淮海战役组歌、向南进军等系列歌曲很有感情,特别爱唱,但这些歌曲难度较大,他们经常“走调”。我就今天纠正这几句,明天纠正那几句,一个月下来,马马虎虎还可以唱好一首呢!同时也教他们唱《歌唱祖国》等新创作的好歌。看电影前各连队的“拉歌”(实际是歌咏比赛)。此时“文教”得出面领唱、指挥,我就指挥炮连唱老歌。老同志回想当年唱这些歌从胜利走向胜利,特别来劲。“蒋匪兵败如山倒,四面八方传捷。。。。。。”“向南进军,向南进军,蒋匪军不肯投降,坚决把它消灭掉。。。。。。”声音洪亮,水准高,又不“走调”,让兄弟连队刮目相看。 当年驻军是借民房,与村民是邻居,朝夕相见关系密切、融洽。村民喜爱芗剧,晚饭后,常在大树下、村办公室吹拉弹唱芗剧或流行的革命歌曲。这段时间正好是我们自由活动,自学时间。有些新同志听到乐声,按捺不住,也自带乐器,同他们一块演奏,气氛很热烈。我发现有的新同志,对民族乐器是有一定水平的。我就向连首长建议也组织一只小乐队,让他们自娱自乐,施展才华,又活跃连队生活。连长、指导员都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乐器,把实弹射击时八二;迫击炮弹的引信(黄铜的)捡回来卖给废品公司,又从伙食费中节省出以来一些经费,记得当时一共拿出几十万元(当时旧币,1万相当于现在1元)。买了些比较好携带的乐器。加上新同志参军时带来的乐器凑在一起,够八九个人用的。每天战士们各自练习,星期天下午合练一次。这样激发大家的兴趣,又有些人要求参加。乐器不够怎么办呢?我们就和村民乐队互通有无,农忙他们借给我们用,民俗节日我们借给他们用。所以我们连的小乐队合奏起来,吹的有唢呐、笛子、洞箫;拉的有二胡、壳仔弦(胡)、大背弦(胡);弹得有三弦、月琴,击打的有锣、鼓、钗、木鱼、铃铛等等呢过,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是几个人的乐队,还挺像样的。恰巧军里要组织“战士演出队”要下面报送节目,我们连这支小乐队的《小放牛》“民乐合奏”的节目,竟然连闯三关——营、团、师,直到军里参选。虽然没能进入军“战士演出队”但是我们炮连的小乐队在团、师里还是小有名气的。 年度作训总结,我在文化教学和文体工作成绩突出,领导又给我记一次三等功,连同以前,这是第三次了。但这次特别郑重其事,还发函请地方政府给家里送喜报。 1954年建军节前夕,由禾山区、江头街居委会的干部敲锣打鼓放鞭炮把这立功喜报送到我家,邻里街坊都很羡慕。建军节禾山区的军属座谈会上,很多人都夸我父亲有个好儿子在部队立功受奖。一贯不爱张扬的父亲这次吐出真情说:“二儿光辉在陆军立的是小功,我大儿子光耀在青岛海军立的是二等功呢!”震惊了在座的所有人。我家是1953年底才迁到江头,干部、邻里都不甚了解。他们对我家老大、老二两个儿子在1951年夏天都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参军,并且表现良好(一家有两个人参军当是厦门不是唯一也是极少有的),非常钦佩。此后,干部们对我家特别关注、爱戴。1955年春节,慰问时,其他100斤大米,我家加倍200斤;后来我父亲也从营业员换岗当会计,我母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是手工业联社社员(工人)也让他做江头居委会不脱产的妇女主任,二妹在禾山中学读书,班主任也关照免掉她的学杂费,还发给助学金。真是一家两人立功,全家光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