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炯扬:眼里心里湖里,如梦如画如炬
2021-11-23
眼里心里湖里,如梦如画如炬 农工党厦门二中支部 郑炯扬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里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少人特别是年轻人经历其中,多么有幸,多么光荣!虽然,当年改革开放春风来,我已过了“不惑之年”,但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潮,直至今日我年已“古稀”“耄耋”,依然在我心间澎湃。湖里,在我眼里心里,是一座云蒸霞蔚间巍巍耸立的丰碑,是一擎磅礴气势中灼灼高举的火炬。 湖里,从前的农田菜地,更有许多抛荒的山地野丘,如今高楼林立,工业、经济贸易、海陆空通衢、教育文化卫生、服务业各方面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高科技火炬的领先,这一切,来之不易、方兴未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顾湖里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的历程,展现她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建设与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有重大意义。 这里,我愿以个人的亲历、见闻,分享我对她的成长、她的巨变的感受、欣喜。 这是约65年前的事了。1957年春,厦门海堤建成,我和几个小学同学,为了看火车,从太古码头(现在的和平码头)出发,沿着铁轨、踏着枕木,走向集美。开始路段两旁有市区轮廓,过了梧村火车站,路两边就是农田、低矮的砖瓦房、耕作的农民和吃草的耕牛。回来经过这一段路,村落寥寥灯光暗淡,四野昏暗,除了蛙声一片,未闻其他声息。 那时,梧村火车站是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这边是“城”,那边是“乡”。“乡”就是“乡下”,就是禾山镇一带,也称“山场”,可以说,过了梧村就是厦门的“郊区”了。 60年代,农忙时节,城里中学都让学生到郊区帮干农活,叫放“农忙假”。1962年夏天,我们鼓浪屿中学初二年的学生,从轮渡码头坐公交车到火车站,下了车,就靠双腿了,前面除了小路就是田埂。我们在农民家的厅间用自己带来的草席铺好“统铺”,就开始执行任务了。我们来的这乡村是厦门的蔬菜基地,种水稻,也种蔬菜。我们的任务就是到菜地里拔杂草,活不累,只是到了晚上,照明只靠煤油灯。一直到文革前,全市学生每学期要到郊区劳动一个星期。有的学校在郊区还有自己的农场,例如,厦门二中的农场在鳌冠,双十中学农场就在安兜那边的机场。 第三次到“郊区”,也是年代久远了。那是1967年一个春日,急需买一种药,城里药店没货,打听到江头药店里还有,我就骑着自行车赶去了。江头是禾山的一个乡,有几条小街巷。从火车站到江头路程崎岖,路面多半是黄土,少量的水泥路,两旁是稻田菜地,那时江头好像是厦门岛西北的终点,再向前走去,除了火车高崎站,什么都没有了。还不顾辛苦,费力上了坡,来到乌石埔,那里一片枇杷树,摘下几个,解渴也解饥。 时间飞快,以后再去“郊区”是1980年的事了,那是去看望住在塘边的亲戚。小心翼翼踩过一段又一段的小路、田埂,好不容易来到亲戚又小又低的农舍。客人来了,女主人忙了,厨房没有一件电气炊具、没有煤气,她烧起柴火,给我们做了白糖加两个鸡蛋的“鸡蛋茶”,这是当时待客的最高礼节了。她还忙着切菜帮子喂鸡鸭、拌糠料喂猪,她指着院子里堆放的一堆木料,高兴地对我们说:准备多年了,可以开始盖新房子了。 上面提到的四个经历,都是1980年以前的事了,虽然年代久远,也许却包含了一些当年“郊区”、“山场”生产劳动、经济生活的信息吧。 1980年以后,“郊区”、“山场”等叫法渐去渐远甚至为年轻人所生疏。1987年11月,厦门岛从西部至北部,从火车站到高崎两旁的旧称为“山场”的禾山等郊区,成立湖里区了,这厦门新的行政区域,成了厦门特区的发祥地! 早在1980年,国务院批准在湖里2.5平方公里范围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湖里亲笔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随着改革开放强劲的春风,经济特区范围扩到厦门岛,湖里区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她的建设蓝图逐步形成金碧辉煌的画卷,她的丰硕成果、伟大成就,即是一部巨制鸿篇也无法描述容纳,我只能如前面一样,从个人亲历、见闻的角度,说说湖里区的成长、变化,对于她那厦门史上无人敢于想象的、浓墨重彩的大手笔的发展规模,只能是“管中窥豹”。 大约是1982年底吧,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刚刚投产的东渡集装箱码头。眼前的码头拥有4个深海泊位,比起“和平码头”无疑是一个超级巨无霸!这集装箱码头现今已华丽转身改建成了国际邮轮码头。但她宽广的面积、她为特区兴起的作用,如同后来拆去了的厦门海堤一样,永远值得铭记! 那一天,离开了集装箱码头,我们参观了“印华地砖厂”。在我的印象里,她是湖里当年招商引资最初几家之一吧?毕竟,这不是高科技产业,几年以后她就成了历史,但在湖里特区发展史上,她也令人难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片厦门经济特区第一块热土,被激情燃烧了!如是“无数春笋满林生”,一条条道路构成了一片片街区,一座座工厂、商场、免税店、公园、还有当年惊艳全市的悦华酒店……绘出了一道道风景,多少次学校让我们带领学生来这里参观,很多学生后来在这里成为新一代的建设者,与她一起成长,我也多次与农工党组织来这里调研,大家无不惊讶、感叹、憧憬。 众多工厂中,很多生产出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厦华电子厂很快有了计算机生产线,1998年6月我就从这工厂买回60台厦华P166电脑。湖里其他工厂生产的彩电更不用说了,当时已经畅销全国,其价位让每个家庭可以轻松地接受。 想一想吧,1984年4月我校(厦门二中)购买一套美国的台式电脑,它的性能远远比不上后来很低端的“286”,花了1万元,相当于当时全校一个月的工资总额。想一想吧,早些年一台日产的小彩电,需要耗费一般人几个月的工资。湖里这些工厂,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提及电脑,联想到飞机。那是1985年7月20日,我到福州领取作为奖品的苹果II台式电脑一套,是坐飞机去的。小机场在安兜那里,机场入口就是临时候机室,哨子吹响,大家就大步小步向飞机走去,飞机是安2型,它的螺旋桨像巨大的电风扇快速转动,把飞机带上蓝天。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在我们学校,也算是第一个吧,心有多激动呀! 当年机场的候机室 看一看吧,看看今天位于湖里区的厦门国际机场,多么雄伟壮观!1982年1月10日,一期工程在高崎机场原址破土动工,媒体几乎天天报道工程扩展、航塔建造的进展。很快,厦门国际机场建成通航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国际”命名的机场。 时隔10年,1990年的一天,我又到塘边看望我那亲戚。从前的塘边哪去了?那些老旧的农舍、泥泞的小路、狭隘的田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已经建起和在建中的一栋栋楼房。亲戚高兴地说,她们早已经住上了新高楼!我看她的新居,宽敞明亮,装修到位,各种生活电器应有尽有。从她家眺望,周边大面积的地块正在平整,一个新的城市建筑群正在形成。 想一想吧,那些地方原来是一大片凹凸不平、甚至几近荒芜无法耕种的山地,这么快就百废兴起了,厦门SM商业城项目很快在这里奠基、很快开业了,她和周边的江头、寨上、凤湖、枋湖、五缘湾等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商圈。湖里区如此超前的商贸业布局,不断扩大了我们城市的发展边缘。 今日湖里,是厦门经济特区最光彩夺目的菁华之地,是充满现代感、时尚化的城区,出行、购物如此快捷简单;白天,车如流水人如织、地铁无声穿梭宛如游龙、交通井然有序,乘客让座予老弱者,表明了湖里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俱进;入夜,华灯初上,彩屏璀璨如霓虹,处处光荣华彩。那山海步道,旋阶九曲,栈道如白练,足以放目博彩,休闲怡情,吸引了多少国内游人、海外宾客,也是我们健步行活动的好去处。 湖里特区,在城市化方面实现了整体繁华,而一个“特区里的特区”,于1991年承载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召唤,与特区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壮丽起行了!她就是全国3个以“火炬”冠名之一的厦门火炬高新区。 厦门软件园已跻身国内数字经济产业一线园区。 火炬高新区供图 30年来,每次经过这高新区,都会看到她日日焕彩的风貌,看到她的崛起、她的成长:从弹丸之地发展到 “一区多园”,从软件园发展到火炬高新区。想一想吧,她那占不到厦门3%的土地面积的开发园区,绿水青树环绕的是层台累榭也是金山银山:她实现了厦门43%的工业产值,她高擎火炬,引领发展的未来! 今年5月9日,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再动员大会隆重举行。火炬高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勇挑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担当,为将厦门市全方位建设成更高水平、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更大的火炬力量,。 我羡慕几代年轻人“与特区发祥地共成长”,我庆幸自己亲历目睹了她“如画如梦如炬”的变化,眼里的湖里,心间的湖里,作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智慧筑梦的高地,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充溢着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自强精神,建设得更美更好!
(写于2021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