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 家庭的一面镜子
2008-09-15
孩子 ---- 家庭的一面镜子 文教支部 戴仕梅 作者语: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来访者人群中,婚姻家庭问题占到了七成左右。而且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家长带着子女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在咨询中经常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夫妻双方感情不和,家庭模式出现问题,使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谐的家庭生活,而造成孩子出现厌学及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最终我们不得不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同时解决夫妻双方出现的婚姻问题和家庭问题。家庭是孩子的摇篮——这个摇篮是否舒服,是否安全,是否有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教师是否健康,是否愉快,是否有良好的心态让孩子成长?这是我们处在婚姻关系里的父母需要用心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生活告诉我们,孩子的故事就是家庭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就是婚姻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个顺序倒转过来,就会发现,从夫妻带着各自的家庭背景走到一起,这个婚姻就在建构着一个特有的无形之塔,不同的家庭又在塑造着不同的孩子。那么,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的众生相。如果你要镜子清明,就要仔细思量,努力创造出一个幸福的婚姻、和谐的家庭。可以这么说,婚姻是所有家庭的长子,你把它带领好了,他就会成为你最得力的助手,为你打点一切,你所有其他孩子都会在他的熏陶下健康长大。 专家分析 : 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戴仕梅 个案一:男孩以自伤的方式挽救家庭 涵涵(化名)是一个6岁的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但每天早晨他都大哭大闹,坚决不肯去上学。而且他的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可“虐待”他的人正是他自己。涵涵的父母不知所措,一起带着涵涵来到我们中心看心理咨询师。 我在与涵涵的父母交流中了解到,涵涵的父母均为公司经理,双方都要应付激烈的工作竞争,涵涵父亲是厦门本地人,朋友多,应酬多,母亲是外地人,喜欢去酒吧,爱跳舞,他们都在各自的圈子里活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还经常为谁该在家陪孩子争吵不休,这些事情也逐渐影响到夫妻的感情,他们正在闹离婚。在跟涵涵的治疗中,我让他给父母打分。“你给父亲打多少分?”,涵涵告诉我打 “95分。” “给母亲呢?”, “也是95分。”我再问到他给父母父母一起打个分时,涵涵告诉我打“50分。” 在涵涵的心目中,父母都很好,可是给他俩一起打分,孩子给了不及格。经过耐心的交谈,孩子告诉我,他们很少一起带我出去,在家里经常吵架,我觉得他们在一起不快乐。 当时,孩子不想去上学,这对夫妇的第一反应是问题出在学校,可经多次与学校联系,找不到校方的理由。我再问孩子,你希望做什么?孩子说,我想要爸爸妈妈和我一起玩,我不想他们单个和我在一起。 心理咨询师分析: 通过与6岁涵涵给父母亲打分的一个简单谈话,和这名孩子经常故意将自己弄得伤痕累累。这几句简单对话清楚地表明,涵涵的家庭出了问题。其实,涵涵父母正在发生的“战争”,与他不愿上学有很大关系,而且他还用自残这种特殊的方式试图帮助父母,孩子发现,当自己病了、受伤了,父母都会放下各自的矛盾,以孩子为第一位,表现出一种亲密的关系,一起为孩子考虑,一起商量事情,一起跟孩子吃饭,这时,争执少了,意见容易达成一致。也就是说,只有在孩子病态的情况下,家才像个家,孩子弄伤自己,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来维持父母的关系。孩子不去上学、弄伤自己,只是表面现象,反映的是家庭的内在问题,孩子以障碍的方式在帮助父母,维持家的完整性。这真是一个让我们很震惊的现象,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反照出家庭的问题。 个案二:离不开孩子的母亲 小锋(化名)是从外省赶到我们中心求助的。小锋今年20岁,在家乡念大学,母亲每周至少一次到学校看望他,不去就会失眠、焦虑,生怕出事。这半年多,母亲看望儿子的次数更加频繁。但这一切让小锋感到很苦恼,出现了诸多心理障碍:紧张焦虑,坐立不安,心跳加快,失眠等症状。在小锋来到我们中心咨询的第一天,他母亲就不断地打了十几个电话给小锋手机上,直到最后小锋很无奈地把手机关了,最后母亲又多次打电话到我们中心来询问小锋的情况。当我告诉他这对孩子有不良影响,母亲不听,还是要求要给孩子打电话,夜里也担心得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小峰母亲就乘着飞机着急地赶到了厦门。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儿子的病情好转了,母亲却又得病前来我们中心求助。 原来小锋的父亲自己经营一个规模很大的工厂,父亲平日工作繁忙,而且脾气爆躁,母亲几乎难以跟父亲交流。母亲是个家庭主妇,生活简单枯燥。父母偶尔在一起的时间也大都是在争吵中度过。于是母亲将所有的精神寄托全转嫁给小峰,母亲离不开孩子。 心理咨询师分析: 家里已经出了个病人,为什么又有人病了?从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不难看出是家庭运作出了问题。小锋的父亲是个工厂老板,平日工作繁忙,加之脾气爆躁夫妻间的沟通既少又简单。小峰母亲又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而母亲又需要寻找精神寄托和生活支点,结果,母亲就将一种病态的关注转移到儿子身上。导致了儿子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这个家庭的三角关系里,有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母亲与已成人的儿子间的关系表现出过分紧密,而她与丈夫的关系却很淡,而实际上,她与丈夫的关系应该是家庭的主线。这对母亲来说,获得了心理平衡,合情合理,但给成长中的儿子带来内心冲突,成了受害者,不能拒绝母亲的关心,但自己又要成长,这时,心身疾病就成了他对母亲的无声反抗。于是,在治疗中我们着手调整他们的家庭关系,强化3名家庭成员中的夫妻关系主线,给儿子精神上的解放。 个案三:女儿用“失学”挽留父母的婚姻 小文(化名)是个18岁独生女,因害怕上学来求助。刚到我们中心来的第一次咨询时,母女俩一直为她不能上学而哭泣,她一上学就头疼、胃疼,一到学校就想起不愉快的事情,无法坚持上学。在了解家庭情况时得知小文父亲是名成功经理人,常年在外地工作。而奇怪的是原来她每次在父亲从外地回家时,躯体不适的症状就会减轻,而且可以上学;可是父亲一走,母亲因担心她会精神分裂,就默许她不去上学,也就是说,母亲的软弱才是她不能上学的真正原因。 在进一步交流中,母亲哭述说孩子欺负她,还说其实孩子与父亲是很亲密的,只是由于父亲脾气很大,孩子只是害怕父亲发脾气而已。原来父亲经常发脾气,母亲则很传统,是典型的中国妇女,逆来顺受;实在忍不住时,就会哭泣,或者不理丈夫,这时丈夫的行为就会收敛一些,做家务或者哄妻子,但不久依然故我。这时,我起身与母亲跳舞,并把家庭比喻成三步的舞蹈,丈夫发脾气――妻子忍受――丈夫收敛,并问母亲,她喜不喜欢这个奇怪的舞蹈?母亲摇头哭泣。 心理咨询师分析: 从这个个案中大家可以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关系问题的产物,她痛苦地挣扎在害怕父母因为吵架而离婚的恐惧中,每次小文一不能上学,她父亲就必须从外地赶回来,她牺牲了个人,维护了家庭,巧妙地把父母拉在了一起;母亲也正因为同样的需要丈夫回来,才默许孩子不去上学。由于父亲长期远在外地工作,也导致母女之间纠缠太紧,于是孩子潜意识中承担起了保护母亲的责任。加之因为母女朝夕相处,父亲则无法进入她们的系统。要想改变家庭中这种奇妙的舞步,就要让他们学会发展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新的行为方式,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鼓励母亲放飞孩子,在治疗中运用孩子来提升丈夫的能量,要求他多与妻子沟通,使他能够把妻子从女儿身边拉回来,这样就重整了家庭的结构,使夫妻之间建立在正常的家庭结构中应有的配偶同盟,并建立夫妻双方与孩子的边界,拉开孩子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距离,促进孩子真正的成长,自己去面对困境。 案例四:女儿用强迫洗手来平息家庭冲突 秀秀(化名)长的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清秀可爱、聪明懂事。秀秀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一,但她从初三起就有一个毛病:不断洗手,通常要洗上百次,即便把手洗出血也无法停止。此外还失眠,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在与她咨询交流中得知,原来在秀秀读初三时,妈妈怀疑爸爸有外遇,并不断向秀秀倾诉自己的烦恼,还常跟秀秀说,“妈妈不离婚都是因为你,往后妈妈就只能依靠你了,希望秀秀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妈妈才能活下去”。一开始时妈妈和爸爸闹的不可开交,但当秀秀病出现后,这场家庭战争暂时停止了,父母都转过来关注秀秀。 心理咨询师分析: 像秀秀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每个家庭都势必产生一些问题,再完美的父母也回出现矛盾。那么,当孩子这个家庭的保护神在这个时候去做自我牺牲时,父母该怎样对待呢?就像秀秀的母亲一样,大多时候,父母的某一方为了在婚姻战争中得到盟友,会主动将孩子拉近问题的旋涡。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形容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主动去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来拯救父母的关系。并且他们自我牺牲的策略常取得成功:父母将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来,不再去理会他们自己的问题了。而对于家庭,海灵格形容说,健康家庭宛如平地,孩子会成长为挺拔的大树,而有问题的家庭宛如悬崖,孩子会成长为奇形怪状的树。孩子这样做,目的只是为了保持家庭的平衡。 |
||